您的位置:首页 > 印刷出版 > 报纸 > 弱水三千怎能只取瓢饮----2005.12.月末版都市生活第二版

弱水三千怎能只取瓢饮----2005.12.月末版都市生活第二版

luyued 发布于 2011-02-15 18:41   浏览 N 次  

收藏 弱水三千 怎能只取瓢饮

——室内设计师余平的收藏人生

引子:

一位媒体的朋友在电话里对笔者介绍余平的时候是这样描述的:“此人本身是一位很出色的室内设计师,但是酷爱收藏,他家里搜罗了不少古玩字画类的藏品”。第一印象认为,余平是把收藏当玩票的一位业余爱好者吧,因为很难想象和电脑打交道的设计师会将艰涩的收藏玩到什么程度。

茶座,一壶人参乌龙,三小时的交谈,却让笔者不得不叹服,余平不仅不是玩票,而是将收藏玩得风生水起,不仅收藏,就连佛学、文学、茶道、设计都很投入,属于“博爱”的中年男人,在余平的思想里,人生诸多美好,弱水三千,怎能只取瓢饮?

①一雅:收藏

偶然为之成收藏

余平的收藏起源和很多收藏爱好者一样,起源于很偶然的机会,20年前,余平在老家县城林业部门负责木材检测工作。

据余平介绍,当时的木材检测国家有国标,关于各类木材有详细的标准,但标准流于理论,没有更多的可操作性,所以在实际操作中有很大的机动性。当时他们的工作主要是和以林业为生的农民打交道,他的工作就是去农村给木材打等级,按照不同等级的固定价格为林业部门收取木材。而当时的农民怕税务欢迎林业,因为税务来收钱,而林业部门无疑是来送钱,在农民简朴的意识里,更愿意与从事林业的余平亲近。

一个很偶然的机会,余平在报纸上看到一篇报道介绍,说古钱币有升值的趋势。学美术出身的余平,本来对珍稀的东西有着浓厚的兴趣,在与林区农民打交道的时候,就无心问了一句,家里是否有古钱币。以林业为生的农民,对古钱币本无任何概念,但是林区的闭塞让很多古钱币保存了下来,这位农民回家就搜罗了不少古钱币送给余平。其他人听说余平喜欢收集这些玩意,就纷纷把丢在家中旮旯里的古钱送给余平。

就这样,余平从无到有,慢慢手里除了古钱币外,还有青铜镜、古陶瓷器、字画、木刻版本古籍、毛主席像章等收藏品,把它们分门别类在余平的生活里落地生根。

偶遇至宝

谈到收藏,余平说他的人生里有件终生不能忘记的痛。他将收藏者受伤分为两种:感情和收藏的“吃醉”,他觉得人感情方面的一些伤痛无以回避,而收藏界的“吃醉”就成了很多收藏家刻骨铭心的痛楚。

20年前从收藏古钱币开始,余平就似乎找到了自己的人生乐趣,乐此不疲。常常将自己所在工作的农村作为收藏的市场,花多少不一的钱收到很多自己喜欢的物件。1990年,余平的一位同事在农村发现一块造型比较好看的玉,当时出于好玩,向玉的主人出价30元收购不成,便不再理会。闲聊中向余平提起,余平便星夜兼程,赶到那位70多岁老婆婆家中,一探这件玉器的踪迹。他从木材谈起,农村生活、庄稼收成……最后才将话题转到那块玉上。余平向笔者描述,那是块不规则圆形的黑白玉。三条“臣”字眼雕法的(虫离)龙交相盘旋,造型很奇特,最后余平以90元钱成交,买下了那块玉。

余平出于好玩,从此将那块玉一直佩带在腰上。事后,余平从侧面了解到,玉的主人老婆婆是解放前当地一个大土匪的小妾,这块玉是当年大土匪洗劫来的财物,所以真品的可能性比较大,而至于什么朝代什么价值却并不知晓,从此余平一头钻进古玉研究的圈子。当时和理论上能对上号只有两种可能性,一是西汉时期的“臣”字眼雕法的(虫离)龙造型,二是明清时期仿古风时期的作品。余平一直不相信自己的运气有这么好,所以一直认为这块玉最多是明清时期的仿古作品,只是作为一件玩物将此玉随身佩带在腰上。

今天的余平一直笃信,那块黑白玉给他的生活带来了好运。1993年结束了林业部门的工作,留职停薪创办了综合酒店、歌舞厅、卡啦OK厅为一体的娱乐场所“望江楼”,两年后就赚得了满满的第一桶金,而这两年内他也用富裕的钱收藏了大批的收藏品。

大意失宝

生意得意的余平开始将兴趣转移到书画市场,他将自己的部分收藏品拿到上海去卖,当时上海城隍庙华宝楼地下室在全国算是比较有名气的字画交易市场。

一日,余平正在和买家谈价时,一位路过的中年男人停下来,上前跟余平搭讪,此人自称为爱玉的玩家,问余平是否愿意出让腰上的黑白玉。而当时踌躇得意的余平并未在意,随口说,5000元拿去好了。中年男人对于这个开价不以为然,说那是不值钱的东西,价格太高,愿意出价1000元拿下那块玉,见余不松口,转身离去。不到几分钟中年男人又折回,主动加价到2000元,余平在生意场周旋几年,对讨价还价很不屑,丢了句“是男人的,5000元拿走,还价免谈!”中年男人离去后又再次折回,捧了5000块现金来到余平面前,执意买下那块玉。虽然在边上的余夫人一再坚持不卖,而余平觉得话既然说出去了再收回有失面子,就卖了,也并没太以为然,只是觉得戴了这么久,卖掉了空落落的。这位收藏者为得到心爱的物品,也真是绞尽了脑汁、用尽了心机。

后来,余平认识了一位收藏界的资深前辈,经常与其交流收藏心得。一直在农村工作的余平有两个生活习惯,一是画素描,二是摄影。以前在乡下给农民画素描头像成了余平一大爱好,而自从迷上收藏,余平将大小的藏品都拍成了照片并做了批注以备案。

一天,那位老前辈来到余平家串门,拿起余平的相册看他的藏品集,看到那块黑白玉的时候不动声色问余平:这玉呢?拿来瞧瞧。

余平问为什么偏偏看这个,别的多呢。

老前辈接着问,此玉是否白色部分坚硬如磐石,黑色部分刀尖能划进?

余平说是,但是玉已走掉了。

老前辈还是没动声色:多少钱走的?

“两万”。余平虚假地回答。

“什么?两万就走了?”老前辈不能自抑拍了下桌子。

这时候,余平由于卖掉玉带来的失落心里就“咯噔”一下,追问老前辈,那块玉真正价值多少?

老前辈感慨,走掉的东西,不说也罢了。

按照当时的市值,若是明清时期的仿古玉,两万块钱的价格算是高的了,若非明清时期仿的,那么“臣”字眼雕法的(虫离)龙玉佩定是西汉无疑了。余平一直来不相信自己运气会有这么好,今天老前辈一席话,让他内心暗痛:两千多年前的宝物,跟随了他多年,此种机缘居然被他用5000元钱卖掉了。

痛失宝玉 痛楚一生

随后,余平觉得“望江楼”的生意也不会再有什么大的提高,于是转让给别人经营,开始往返中缅边境,做起了翡翠珠宝生意,还炒起了期货,这也就是余平迷信的原因,自从卖掉那块玉,余平的任何生意都失败,最后炒期货炒了个血本无归。几年的资本积累到头来成了竹篮打水,最后落得个背井离乡,客居宁波。

余平常常想,那块2000多年前的玉,古人为你雕刻成形,其入土又出土,穿越历史长空,经过无数次的劫数,来到你面前,你成为她的主人,这是怎样的机缘?你却又轻易遗弃,如此不珍惜,你不落魄谁落魄?!

如果这块玉就此消失,也许余平也没有这么失落。2001年,余平去北京参加甲级项目经理培训,课余依然留恋在故宫的珍宝馆和玉器馆,就是这么一瞥,余平居然看到了那块离身多年的黑白玉。他不能确定那块玉是否就是当年走失掉的宝玉,但其大小、形制、雕工、黑白比例都和曾拥有的那块不差分毫。余平说,当时的心情只能用“大雪无痕、大悲无言”来表达,真是欲哭无泪,悔痛交织。90元从一位农村婆婆收购来的小玩意,竟然可以在故宫玉器馆里看到同样的东西,而这样的宝贝却被自己轻易放弃。从北京回来,余平就大病了一场,人也变得病恹恹的。从那以后,余平的藏品再也不轻易出手。他说收藏到了一定境界,不传后人不带走,将藏品捐献给博物馆,这是藏人的一般做法。

有人说,收藏是人类的一种奇特的习好。收藏者为何要竭尽心力,痴迷于收藏,局外人常不能理解,但收藏同好者是清楚的,因为“不痴不迷难以收藏”。事实上,要想使收藏卓有成效,还非得有一股痴迷劲不成。余平因为这块黑白玉顿悟收藏的真正魅力所在。

如今在余平“可宝斋”里,分门别类放满了各类宝贝,每样宝贝都被精心布置摆放,并都有主人的精心批注。余平说,他要他的“可宝斋”像一所大宅,开了庭院大门是房间门,开了房门是柜门,打开柜门是抽屉,有条不紊安置他的每一件用心淘来的藏品。

2004年,余平十年前收藏的一幅落款为宋代马麟的人物山水画入选浙江博物馆的鉴宝活动,引起了众多行业人士和专家的关注。很多专家还就其价值提出了诸多争议,一位买家三番五次与余平(周旋),希望买下他的这幅麻绢古画,但次次都被余平拒绝了。

②二雅:茶道

茶亦醉人何需酒

余平将他生命的每个细胞都拿出来细细品味生活。在他办公桌的电脑旁摆着一个考究的工夫茶盘。余平认为茶道是一门以饮茶为内容的文化艺能,是茶事与传统文化的完美结合,是社交礼仪、修身养性和道德教化的手段。“茶人待客茶当酒,茶杯一端好朋友”是铁观音故乡安溪人世代相承的礼俗,也是余平用以接待客户的习惯。功夫茶必须严把用水、茶具、冲泡三道关。“水以石泉为佳,炉以炭火为妙,茶具以小为上”而茶道尤其讲究的观形、听声、察色、闻香、品韵都是余平工作之余的追求和享受。

③三雅:文学

书能生香毋需花

除了收藏、茶道等,余平还爱好文学。文学,这个在时下年轻人都不愿提及的名词,却成就了另外一个余平。他写诗、填词、闲写随笔,他的多篇文学作品在海内外期刊和报纸发表。“文能赋诗兮武击石/通古博今兮卧龙潭/周公未遇兮心暗伤/雄才不展兮誓不还”这是余平离开故土、踏上陌路、流浪宁波前自题自唱自和的一首诗。“断裂的麻绢/暗淡的墨痕/秀石清泉深云老松/仿佛都在静听/一个倒骑驴背的隐者在唱吟/归去来兮/我欲乘着歌声/走进隐者的天地/享受一份无名无为的寂静”余平赏玩古画的无尘心境便在诗中表露无疑。“已熟悉了漩涡/更习惯了巨浪/又何妨天昏地暗/风吹雨打早已洗去满眼酸楚/

广告赞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