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印刷出版 > 报纸 > 自主招生与“同城待遇”

自主招生与“同城待遇”

luyued 发布于 2011-02-15 19:36   浏览 N 次  

自主招生与“同城待遇”

周维强

《教育信息报·教师周刊》2003年4月12日刊载了浙江工业大学教授曹增节博士的大作《凭海临风长空万里》。当时我们在编发这篇较早构想“长江三角洲大教育”的文章时,事实上对长三角教育融合的进程,尚有疑虑。因为其时政府及媒体关注长三角合作更多的是在经济的层面。不料,在四个多月的“非典”期过去后,很快就迈出了实质性的步子:

10月13日,江浙沪三省市教育合作签字,三省市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合作组织成立,三省市高校毕业生就业在三省市共享“同城待遇”(《教育信息报·招考就业》2003年10月16日:《长三角就业一体化:我的未来会怎样?》);

10月31日,西博会长三角厅长论坛,三地教育官员对话长三角基础教育一体化(《教育信息报》2003年11月1日);

……

长三角原有的个别学校之间、局部地区之间的教育交流,迅速进入到政策制度的平台上。套用一句老话:“形势比人强”。

《教育信息报·招考就业》2003年9月4日曾刊发《自主招生何时才能叫好又叫座》,探讨自主招生的新的出路,而这回的厅长论坛,事实上从他们的演讲中,正可见出一条新的思路——

长三角高校自主招生怎么招?除了一部分招“怪才”之外,都用于长三角的优质生源。

江浙沪三地中,优质高校资源最丰富的是上海,其次就是江苏。浙江“先天不足”。江苏省教育厅副厅长殷翔文在演讲中说道:

“我粗粗比较一下浙江的生源和江苏的生源,有学习勤奋、基础扎实、综合素质比较高的共性,但浙江的市场经济比较发达,浙江的学生在这么一个经济大环境下长大,显得更灵活,市场适应性也更强,而江苏地区的学生就显得更稳重、更传统一点,浙江生源的充实对江苏的发展也是种推动。”(《钱江晚报·新知》2003年11月1日)

殷先生比较了江浙学生风格的异同。

上海市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副主任季国强在演讲中则说:

“实际上江浙两地的基础教育在全国都是很领先的。”(《钱江晚报·新知》2003年11月1日)

季先生强调了江浙基础教育在全国的优势。

季先生和殷先生的话,合起来正表达了三地高校招生合作的需要和可能性:江浙学生风格各异,浙江生源对江苏的发展是一种推动,优势互补;优质高教资源“先天不足”的浙江,需要上海和江苏的帮助;而江浙两地基础教育领先,正具备扩大高校招生比率的生源基础。

全国高校招生名额的配置,录取分数的确定,既有历史的原因,也有现实的考虑,牵一发而动全局。而部分高校自主招生,正为提高长三角优质生源招生比率提供了可行性。2003年高校招生的一大亮点是部分高校自主招生,这个改革的亮点接下来是不是可以“照射”到2004年的长三角高考招生之中?是不是可以让更多的长三角优质学生(特别是江浙两地)享受更多的优质的高教资源?

在这次西博会的论坛上,事实上上海的季国强先生也谈到了上海今后的自主招生的工作思路:

“我们对此的工作思路是……允许非重点高校、民办高校在符合上海当年招生政策的情况下,自主招收外省市的学生……”(《钱江晚报·新知》2003年11月1日)

季先生演讲中所允许的是“非重点高校、民办高校”,这当然是自主招生的一个很大进步。但其中也还有可讨论之处:像浙江省已经进入了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浙江最缺的还是优质高教资源,所以,仅仅是“非重点高校、民办高校”自主招生,这对于江苏和浙江来说是不是够呢?当然,季先生演讲中所谈到的“允许非重点高校、民办高校在符合上海当年招生政策的情况下,自主招收外省市的学生”,这已经是一个实质性的起步了,有了起步,相信会有更多的进展。

顺着江苏和上海的工作思路,也许坐落在长三角的中央部属重点院校中具备自主招生权限的,在2004年也会把自主招主的眼光更多的投射到长三角的优质生源?这也许也是我们可以期待的?

更进一步发展,随着长三角基础教育一体化的踏踏实实的进展,作为基础教育的一个主要的上一个平台的“出口”,长三角高教一体化也许也会获得踏踏实实的进展?随着高校自主招生的扩大,江苏和上海优质高校在浙江举办二级学院的数量的增多,也许长三角的学子可以越来越接近共享长三角高教资源的“同城待遇”这个理想?

2003年11月2日

广告赞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