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印刷出版 > 报纸 > [转载]是什么拦住了我流浪的脚步?申江服务导报

[转载]是什么拦住了我流浪的脚步?申江服务导报

luyued 发布于 2011-02-15 20:25   浏览 N 次  
原文地址:是什么拦住了我流浪的脚步?申江服务导报作者:师永刚

是什么拦住了我流浪的脚步?(组图)

2011-01-12 09:39:01 来源: 申江服务导报(上海) 跟贴 0 条 手机看新闻

⊙文/张澍心

在20年前的1月4日,这个叫三毛的奇女子用丝袜结束了自己的生命,没有留下任何遗书。

20年后还有很多人没有忘记她。

其实写三毛,我是无比诚惶诚恐的。毕竟她结束生命时,我还在傻不愣登地上小学;她读《红楼梦》的年纪,我在读她;她开始流浪脚步的时候,我拼尽全力高考然后循规蹈矩进入社会体系……

这是一种有点儿可望不可及的崇敬心态。

于是我们一起来看书就好,这本书叫《三毛1943-1991》(作家出版社/2011年1月),算是20年后为其立传。作者为了还原“三毛”,特意走访了许多三毛曾经经过的地方,采访三毛的家人好友,试图还原一个最真实的、不被以讹传讹扭曲了的“三毛”。

“在深夜里,她醒来,那种声音还是如同潮汐一般在她身畔起伏。而她要的不是这些,她要的是黎明,一种没有任何声音的黎明。即使她如此渴望着,回声还是不肯退去。”

三毛唱片作品《回声》前言

其实很久以来,三毛于我而言更多是个概念化的样子:有个轮廓,背景是漫天沙漠,近景是个穿着纱袍的身影,差不多就是这样了。

但是,翻开这本书的时候,我却被三毛惊艳了。

20年前,她就把波希米亚风情演绎得如此到位,《三毛1943-1991》里收录了她许多从未面世的照片,几乎每张拿出来,都能直接上时尚杂志。近几年波希米亚风在T台上席卷而过的情形,如果三毛知道,会不会失笑于九泉之下?冬日上海街头的小姑娘们,再难将圆形金属大耳环与靴子上的流苏,穿戴得如此风情万种。

李敖曾对三毛有这样的评价:“三毛说她‘不是个喜欢把自己落在框子里去说话的人’,我看却正好相反,我看她整天在兜她的框框,这个框框就是她那个一再重复的爱情故事,其中有白虎星式的克夫,白云乡式的逃世,白血病式的国际路线,和白开水式的泛滥感情。如果三毛是个美人,也许她可以有不断的风流余韵传世,因为这算是美人的特权。但三毛显然不是,所以,她的‘美丽的’爱情故事,是她真人不胜负荷的……”

我绝不认同李敖这个观点。李敖先生所谓的美丽是什么?丰乳肥臀或是千篇一律的巴掌明星脸?不管她的爱情如何,至少你看到照片就知道,三毛有足够的纯粹的风情,足以“负荷”爱情。

三毛仿佛是上天赐给我们家的神奇礼物

“就好比我和三毛一起搭飞机到美国,她的票买到夏威夷,我的票到华盛顿。夏威夷到了,她先下飞机,而我继续坐到华盛顿。我们不再一起飞,可是我心里有她,她心里有我。”

三毛父亲陈嗣庆在三毛过世后说

一直以来,我所以为的三毛就是爱情与浪迹天涯,现在才知道不是,她拥有一个温柔且温暖的大家庭,想也对,只有这样的家庭能孕育出这样卓尔不群的女子吧?

据《三毛1943-1991》的编者师永刚描述,三毛的家庭是一个很讲究很低调的知识分子家庭。父亲陈嗣庆是解放前复旦大学法律系毕业的执业律师,母亲也曾在上海上过“洋学堂”,并考取过上海沪江大学新闻系。一家人都信奉基督教,相当儒雅,即使是三毛去世后,她的作品与人生,被许多人恶意质疑,这家人也不曾情绪激动地“跳出来”说什么。

用三毛大姐陈田心的话说,特立独行的、不合群的三毛,“仿佛上天赐给他们家的神奇礼物”。

想想也是,若不是有个如此善解人意的家庭,当三毛还是个叫做陈平的小女孩时,她如何能说退学就退学,说学画就学画,说出国就出国?

对于三毛13岁患上“学校恐惧症”并退学,她的母亲缪进兰只是担心女儿受到伤害:“在我这个做母亲的眼中,她非常平凡,不过是我的孩子而已。三毛是个纯真的人,在她的世界里,不能忍受虚假,或许就是这点求真的个性,使她踏踏实实地活着。也许她的生活、她的遭遇不够完美,但是我们确知:她没有逃避她的命运,她勇敢地面对人生。三毛小时候极端敏感和神经质,学校的课业念到初二就不肯再去,我和她的父亲只好让她休学,负起教育她的责任。”

一切都只在她的内心没人能救她

“但我想她其实对死亡也有种好奇心,总想看看是怎么回事。也可能是她觉得就这样离开也很好,或是在天上很好,让她更放松,所以就不愿回头,一路走了。平常人常觉得死亡是不好的事,我们惧怕死亡,但或许死亡更好,只是自己不知道。一切都只在她的内心,所以没人能救她。”

三毛大姐陈田心说三毛的死亡

20年前,她选择了一死了之,留下一圈谜题:与荷西情感是否真实、与王洛宾恋情的真相、师从白先勇过程……甚至她究竟怎么结束自己生命的?《三毛1943-1991》在尽量还原的途中。

但无论如何,她用自己的死亡,让自己传奇的一生升华后戛然而止。连师永刚都不禁感慨:“其实她是在用自己的一生去写一个巨大的故事,而她的死亡虽然令人惋惜,且不值得提倡但仔细想想,确实是最符合故事走向,最能让故事升华的结局。”

至于那些质疑她真实性,利用她炒作的人,我是有一些愤懑的。一个作家用自己的生命去写字,从字里行间就见得出。她最后甚至用死亡宣告自己不求名利不蝇营狗苟,何苦还在生后为难这个女子。

而她的死带给我们什么呢?

我并不清楚,毕竟她死时我还懵懂。

而师永刚怀着一种我未经历的情怀编撰此书,并阐释给我听:“她有探险家的勇气、旅行者的浪漫、艺术家的细腻;她到遥远的欧洲,走进撒哈拉沙漠生活,将那里的生活杂揉进她个人的爱情与家庭,给当时信息封闭的台湾读者,打开了一扇窗,并且因为她的家庭故事,使得撒哈拉沙漠不再遥远。对于60、70代的许多人来说,三毛确实是个不可磨灭的道标。因为她的出现,忽然有一天,你看到了世界的另一面,另一种可能,另一个方向。她先改变了我们的世界观,进而改变我们的价值观。”

那对于80后,甚至90后呢?“也有许多现在的年轻人喜欢甚至热爱三毛,但她们喜欢的可能是三毛的文字、故事或生活态度,三毛不过是他们众多选择中的一个喜好。影响力与我们那个时候不可同日而语。”师永刚说。

我失笑,是。

但无论如何,翻出《撒哈拉的故事》与《万水千山走遍》,还能让我下班后拷问拷问自己,是什么拦住我流浪的脚步?

链接

这些你听起来耳熟或虽耳熟却不能详的话,其实都是三毛说的

●每想你一次,天上飘落一粒沙,从此形成了撒哈拉。每想你一次,天上就掉下一滴水,于是形成了太平洋。

●岁月极美,在于它必然的流逝。春花,秋月,夏日,冬雪。

●生活,是一种缓缓如夏日流水般地前进,我们不要焦急,我们三十岁的时候,不应该去急五十岁的事情,我们生的时候,不必去期望死的来临,这一切,总会来的。

●人之所以悲哀,是因为我们留不住岁月,更无法不承认,青春,有一日是要这么自然地消失过去。而人之可贵,也在于我们因着时光环境的改变,在生活上得到长进。


●我笑,便面如春花,定是能感动人的,任他是谁。

●生命的过程,无论阳春白雪,青菜豆腐,我都得尝尝是什么滋味,才不枉走这么一遭啊。

●一个聪明敏感的孩子,在对生命探索和生活的价值上,往往因为过分执着,拼命探求而得不着答案。于是一分不能轻视的哀伤,可能会占去他日后许许多多的年代,甚至永远不能超脱。

●如果有来生,我要变成一棵树,站成永恒。

●世界上的夫妻,无非就是两件事,吃饭,和去赚吃饭的钱。


MSN空间完美搬家到新浪博客!

广告赞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