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印刷出版 > 报纸 > 也谈电吉他相声

也谈电吉他相声

luyued 发布于 2011-02-16 01:02   浏览 N 次  

也谈"电吉它相声"

(山东) 麻永明 陈柳德

读了《武汉剧坛》一九八八年第一期刊登的薛永年同志的《我对“电吉它相声”的看法》一文,颇有同感。我们也想就此谈点个人看法。

“电吉它相声”曾一度受到部分观众的欢迎,这是因为它有新鲜感,同时也因为观众欣赏能力的层次不同。著名相声演员金炳昶、常佩业、冯井顺等同志曾说:“在小剧场演出,你不唱,你不跳,你不打好像不热闹,观众不欢迎,而在大剧场,或是机关、大专院校等处演出,你再光唱、光跳、光打的话,他们就会赶你下去,这就是欣赏能力的层次有高低之分。”但是,这种光唱、光跳,缺乏知识的相声,不会给人们留下多少印象。

从现实看,“电吉它相声”已走向下坡路,原因很清楚:因为它只限于流行歌曲的学唱范围,路子太窄。“柳活儿”本来路子就不宽,再加上一层框框,不是自己把自己禁锢在笼子里吗?总不能抱着电吉它给《铡美案》伴奏吧?

我们认为相声的传世佳作,没有一段纯“柳活儿”。真正受广大群众欢迎的优秀作品,还是以说为主的相声,无论是《关公战秦琼》、《卖挂票》;还是《夜行记》、《肝胆相照》;或是《醉酒》、《打电话》的小段儿,都是以说为主,以学当先,用“学”“唱”辅助于“说”。可以说,久演不衰的传世佳作没有“柳活儿”的地位。

现在流行的“电吉它相声”不过是“滑稽清唱”,没有相声艺术的特征。大家知道,相声是语言的艺术,是“说”相声,而不是“唱”相声。大家也知道,相声是许多包袱组成的,不管是“肉中血”还是“皮外噱”甚至“贴挂搭”的包袱,总属于包袱类,而仅凭做几个动作,撂几个“坎子”,出几个洋相就代替包袱,这是对包袱含意的曲解。如果这种表演算是相声,那么:郭兰英、马玉涛、成方圆、彭丽媛就连程琳都能说相声,保管比那些抱电吉它者受欢迎,成方圆不是抱着电吉它唱了《童年》而轰动一时吗?不过,节目的名称不是相声,而是“清唱”。相声演员如出个洋相,便可叫“滑稽清唱”了。

还有,相声应该有脚本,而“电吉它相声”对创作似乎无关紧要,只要演员有音乐细胞,嗓音好,会出点洋相,就可以上台演出,创作就是多余的了,因为歌曲是现成的,学会唱就行了。

因之,我们建议:要发展相声艺术,就要深入生活,观察生活,努力创作,“电吉它相声”并非发展方向,也不是“通幽”之路,那些视相声为音乐的同行们,不要把相声艺术看得太简单,要想端住相声这个饭碗,只有走自己的新路,拿出好作品。

(本文作者系济宁日报编辑部主任)


MSN空间完美搬家到新浪博客!

广告赞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