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印刷出版 > 报纸 > [转载]张宙星:地方文化的守望者(《烟台日报》2011年

[转载]张宙星:地方文化的守望者(《烟台日报》2011年

luyued 发布于 2011-02-17 12:22   浏览 N 次  
原文地址:张宙星:地方文化的守望者(《烟台日报》2011年1月22日第六版)作者:张宙星

《烟台日报》2011年1月22日(第六版)

张宙星:地方文化的守望者

给张宙星下定义是件困难的事情,他既非鸿儒名宿,也非草根达人,然其博闻广识,学贯古今,过往者常以“大家”呼之。

大家,博学睿智、胸怀坦荡的人。大家,顾名思义,某研究领域的集大成者。

张宙星不虚此号,名至实归。

血液里奔流着父辈的激情

张宙星何人?

年过半百,一介布衣,喜好收藏、诗文、绘画等,通常称他是历史文化学者、兼职教授、专栏作者,已创作出版《星星典藏》、《宙星创作选——诗与文》、《张宙星彩墨鱼画选》等书,犹善写史,体例文风,纵横捭阖,清新洒脱,自成一家。

遗憾的是,这些成就极易干扰视线,很多人执迷于他的藏品、他的诗文、他的画作,而忽视了其追求的本源。正像张宙星所说,他不是收藏家,不是画家,甚至不算是文化人,只是一个地方文化的守望者和传播者,一个用生命弘扬历史的人,天生注定!

事情要从1957年说起。

那年张宙星生人,父母送给他两样礼物:多才多艺的基因和醇烈如酒的乡情。父亲张加洛是中共掖县(今莱州)党的早期领导人,是胶东地区抗日武装发起人和主要领导人之一。作为一代名将,张加洛将军不仅能征善战,且诗文书画样样精通,与傅抱石、李苦禅等大师过从甚密。张宙星自幼受家学蒙养,兼之天资聪慧,文学、艺术的萌芽自幼根植于心,相伴成长。

建国后,张加洛被授予少将军衔,后任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秘书长,虽资格老,却虚怀若谷,平易近人,家教中不失灌输家乡观念。张宙星回忆,北京的家里常有老家来人,或亲戚,或朋友,或旧部,父亲总是喜形于色,待如上宾,拿出最好的酒与客人共饮,抵足长谈。张宙星说,“父母对乡邻、亲戚非常亲切、呵护,因此乡邻、亲戚和我家的走动很多,他们的衣着不讲究,身上还有一股怪味,甚至随地吐痰,但是在父母潜移默化的影响下,我也越来越习惯和他们相处,同时对老家充满了好奇和向往。”

1965年春节,张宙星随母亲第一次回到老家——掖县西由镇单山村,见到了爷爷奶奶,他们和乡民一样,穿着粗布衣服,棉衣棉裤肥大臃肿,但是慈祥仁爱、朴实坦诚,这让张宙星感到很亲切,也很熟悉。至此,他对老家有了归宿感,一听说回老家就很兴奋!

“文革”伊始,父亲受到冲击迫害,家庭分散。1968年底,张宙星送回老家居住,一待就是几年。期间,爷爷奶奶对他恩爱呵护备至,怕他睡不惯土炕,特意铺上床板,没有牛奶就找羊奶给他喝……张宙星说,“我对家乡产生了炙热的感情,不是土生土长,就是土生土长。”一如张宙星如数家珍,知之莱州一草一木。

孩时的记忆总是模糊的,但父亲的忠烈,父亲的孝善,父亲的乡情,父亲的才华,父亲的胸襟,却深深铭刻在张宙星的脑海中,对父亲的崇拜和敬仰,注定将左右他的一生。

弃功名,远京城,守望文化

作为将门之子,张宙星从小过着很优越的生活,北京的家独门独院,起居有保育员照顾,念书有专门的班级……几乎拥有那个时代最完美的生活,见识、品味均高人一筹,他涉世之初并非个性张扬,特立独行,而是像其他年轻人一样,按部就班,中规中矩。

1973年,张宙星回到北京,后经过几年军营的锤炼,进入全国人大常委会工作。这时,他“万般宠爱于一身”,年轻有为,仕途无量,此等人生轨迹令人艳羡。然而,对家乡的热爱,对文化的追求,却让张宙星的内心悄然发生变化。结果,他做出了一个惊世骇俗的决定——辞去公职,定居莱州。

为什么做出这个决定?是心血来潮,还是命运的操盘?长期以来,这始终是个谜。面对采访,张宙星向记者敞开了心扉。

原来,张宙星成年后乡情愈浓,加之爷爷奶奶经常念叨,他每年必回乡省亲,就像父亲的“使者”。那时候交通不便,张宙星坐过火车、汽车,坐过到龙口的轮船,甚至搭乘过送肉的货车,却乐此不疲。张宙星出神地说,“我问过父亲身边的工作人员,我为什么年年都回老家去?他说,你对老家有感情。我说,是也不完全是,说不清楚的一种感觉,好像有什么东西牵着一样……”

除了难舍的乡情,也有历史的必然。上世纪八十年代,从中央到地方都向老干部、老同志征集党史资料,张加洛将军成为重点采访对象。张宙星从小就听父亲讲那些故事,以后便帮助父亲记录、分类、誊清,慢慢变成了“职业”。

那时候,有关党史的报告文学、传记文学盛行,但良莠不齐。张宙星认为,写史要有史德,要高屋建瓴,像司马迁、班固一样,而当今有些作者,要么唯利是图,歪曲历史,要么有知识无文化,将历史写得干枯乏趣。于是,张宙星萌生写史的念头,试图用自己的视角,将掖县三支队的历史从单纯的党史中脱胎出来,从社会人文的角度重新审视它、还原它,使之血肉丰满,跃然纸上。这个想法得到父亲的支持。

从1990年开始,张宙星不分昼夜埋头苦读,几乎把所有档案馆的山东历史翻个底朝天,有的档案馆甚至为他留出专座,档案资料就摆在桌上,供其随时查阅。十年间,他皓首穷经,成为当之无愧的史学家,相关研究,无出其右!

不过,要写好这部史书,仅有史实和文学功底是不够的,当时的宗教、文化、世俗、伦理等社会风貌,都要一一了解。“比如说衣着,那个年代人们的衣着究竟是什么样式?要知道,民国期间穿衣戴帽和身份是相等的,只有深入了解,才能言之有物。”张宙星举例说。

为获得更多辅助材料,张宙星多次走访老家的老村落,到老百姓的灶台上摸一摸,到炕沿上坐一坐,从老茶壶、老镜子、老家具到煤油灯,一砖一瓦,一件件的老物件,在他的眼里都有生命,都是一个时代的文化符号……也就在那时,张宙星惊讶地发现,莱州宝贵的地方文化遗产正在渐渐流失,如果不下大力气挖掘整理,就有失传绝迹的可能。

1998年,张宙星的母亲突然去世,他悲伤过度,身体羸弱,于1999年初从原工作单位请假,回老家休养。这时候,撰写的传记文学《掖县三支队》初稿已成,正好趁此机会深入民间,对书中所涉社会层面、文化层面不足的地方进行补充。

谁知,这一住就再也挪不动了!

“以前回乡,都是当地政府部门接待,住的是宾馆。我不好意思打扰,难以常住。这次回乡找了一间民居安顿下来,便有了机会和莱州父老乡亲打交道,发现老物件在当地竟有买卖渠道。”张宙星目光炯炯地说。在朱桥集上,在农户家中,张宙星发现越来越多散落民间的老物件,除了瓷器、字画、木器、古籍外,像民间木版年画、老照片、民间布艺、民间泥塑等等,尤其搜集到有价值的地方文献,这令他重视无比,遂弃功名,远离都市,定居故乡莱州,翻开了“守望文化、弘扬历史”的人生新篇章。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者谓我何求”

莱州市府前街东首,一栋居民楼的顶层,是张宙星现在的家,唤为“张氏庄”。屋内上下两层,木梯相连,装饰典雅大方、简洁明快,上上下下摆放了他搜罗的各种藏品,还有万余册的藏书,宛如一间文博馆。

“开始还只是小规模,甚至定向。后来,积少成多,也就发生了质变,越是搞得深,就越有感悟,就越有感情了。”说到这儿,张宙星有些失声了,眼圈红红的,“像我这样一个热爱家乡的人,一旦触摸到这些家乡民间遗存物件,就感到保护它们是我必须要做的事,否则,有些文化遗产就可能像垃圾一样被丢弃、被湮没了,我已是无路可退了。”

每次收到一件有价值物件,尤其是地方文献,张宙星会在第一时间研读,然后引经据典,用简洁干净的语言,将其说的明明白白。《烟台日报》、《烟台晚报》特地为他开辟“宙星谈艺”、“宙星收藏”专栏,引起读者的广泛关注,后集腋成裘,著成《星星典藏》一书,一经出版,销售告罄。

“我做的很认真,拿出十分的力量来写小文,记载文献。我不图名,也不图利。”张宙星说,“我是如此热爱这里的生活,所以倾注了无怨无悔的感情。”

这不是虚言,更不是标榜,只有真正走进张宙星内心世界的人,才能读懂他。一位朋友评价说,别人玩古董是为效益,张宙星玩古董是为文化,所以他理应受到尊重。这番话,张宙星是认可的,但他也常以刘禹锡的诗句“以闲为自在,将寿补蹉跎”自勉。

随着精神世界的不断升华,年过半百的张宙星,似乎突然找到人生的支点,自称“五十而立”。一时间,智慧、才华、阅历、眼界、潜能……像火山岩浆一样喷发出来,势不可挡,光彩夺目。比如绘画,这个从未学过画的人,突然闯进画坛,其独创的彩墨鱼造型惊世骇俗,百日作画,山东美术出版社出版了《张宙星彩墨鱼画选》。震惊美术界,好评如潮,收藏者众。

四川大学艺术学院院长黄宗贤赞曰,宙星“鱼系列”画作,构图大开大合,张弛有度,疏密有致,图式极富现代构成感,简约而不失视觉张力。笔下的鱼用夸张变形的手法表现,简洁单纯而情态备至,极富机趣,鱼之灵动与个性跃然于画面。行笔用墨似无法度,随心所欲,可谓笔随心动,墨由情出,色从意生,线条简括朴拙,墨色单纯而厚重,简朴生拙,平淡天真之气扑面而来……

然而,直到今天,张宙星仍坚称“不是画家”,作画只是顺手拈来的事情,那么他为什么要画画呢?画是一种符号,也是一种载体。当代有些画家无法突破自我,是因为不能创新,是眼界、学识的高度不够。张宙星说,“作画要有悟性,更要有境界。”

作为一个听从心灵召唤的人,张宙星常说一个词是“干净”,文章要干净,绘画要干净,做人更要干净。他认为,当今社会“包装”的太多,他希望做人能直来直去,干干净净,坦坦诚诚。他的“张氏庄”成为家乡父老的精神乐园,终日访客盈门,汗牛充栋的藏书敞开借阅,琳琅满目的藏品随意把玩,无论贩夫走卒,还是文化名流,都能和他恣意畅谈,对他的作品品头论足,而他,则将所知所学倾囊相授。

这就是张宙星,既有豪放不羁的外表,又有火热纯洁的心灵。他就像一个“富矿”,有太多的潜能可供开采;他又像一个“天使”,肩负守护地方文化的使命;他更像一个“多面体”,全方位展示才华,成为永恒的标杆……他淡泊名利,执著于莱州地域历史文化的发掘梳理,不惜余力地呐喊、奔走,文化传播影响深远,引来海内外人士持续关注的目光。

现在,张宙星正在集中精力,整理撰写莱州地域文化的专著《莱州纸马》、《掖县滑石磕子》。作为发掘、保护和弘扬莱州文化的一个 “符号”,张宙星不仅具备了“大家”的能力,更彰显了“大家”的人格魅力!

·《烟台日报》记者张晋·


MSN空间完美搬家到新浪博客!

上一篇:左江春韵 下一篇:【原】站在楼上
广告赞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