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星期三》2002年专访
luyued 发布于 2011-02-19 10:52 浏览 N 次
跳出人生的窠臼--一个“新闻青年”的三次角色转换 日期:2002-07-30 5:45:19 出处:《上海星期三》 孙未,女,1995年毕业于复旦大学新闻系,就职于上海电视台新闻中心,任《新闻报道》、《新闻透视》记者、编导。2001年辞职,创建上海新境界文化传播公司,任公司总经理、董事。 孙未从小“学习成绩绝对好”,从小学到中学到大学,一路保送直升上去。1991年,还是向明中学高三学生的孙未,在高考之前选择前程的时候,忽然感到了疲惫,12年的书已经念得很辛苦,她不愿意再把未来的4年交给理工科一类“搞脑子”的专业了。于是她“偷懒”地选择了她母亲的行当——新闻。
新闻系——“偷懒”的选择
孙未的母亲是上海新闻界知名的老报人,孙未以“特别认真的工作狂”形容母亲,耳濡目染之下,新闻工作对她来说简直是太熟悉了,那么多年下来“看也看会了”。孙未说之所以有那么多人子承父业,可能也是出于和她一样的想法,都愿意挑自己熟悉的事情做。
而在此前,她从来都没专门想过自己将来会做新闻这行。由于双亲工作都很忙,她就天天泡在团市委的图书馆里看书,读书破万卷之后孙未成了一个正宗的“文学少年”。她喜欢写作,写完了自己去投稿,小学4年级开始,她写出的文字就被印成铅字。写到大一时,孙未已经出了3本书,一本童话集,一本散文集,还有一本人物传记,她发表的文章已经超过了25万字,顺理成章地成为上海作家协会最年轻的会员。
从大一开始,孙未先后在《解放日报》、《新民晚报》实习,孙未胆子很大,一个人下乡采访,没找到内容她就不回来,独自在外面东跑西颠甚至过夜。她的工作很出色,报社已经有意向要留她,这是多少实习生玩命干活想追求的目标。但孙未渐渐地看到了作为一个报人未来的全部生活:被称为“记者”,收入稳定,受人羡慕——她的母亲就是她未来的镜子。
孙未不愿就此落入生活的窠臼,她知道如果这次再“偷懒”,那么她将沿着老路走下去,就像是一头在磨坊里的驴子,不停地在走,但还是在原地。于是,她选择了离开。
剪片室里的工作狂人
大二那年,孙未遇到了一位电视编导,那位前辈跟她说了一句话:“做电视是需要激情和想像力的”,这句话使孙未立志投身电视业。
于是她离开报社,进了上海电视台实习,一开始在农村部,后来调到新闻部。凭着自己一点点学,一点点摸索,孙未成了一个称职的电视记者,并且正式分进了上海电视台新闻中心。但是,电视新闻报道做熟了以后,她发现电视新闻并不需要很多的电视技巧。很幸运,那时候台里正准备开一个带有实验性的新栏目《新闻观察》。她被派到了这个栏目组里,和最早的几个栏目成员从筹备的一点一滴开始,把这个当时定位在精英阶层的栏目办了起来。这是一个新闻评论类的专题节目,新闻评论的节目是“挑战电视的极限”的,20分钟之内,要用电视的“线性展示”把报纸上6000字的平面内容向观众说清楚,这种挑战正是她乐于接受的。
新工作让她掌握了电视专栏制作的各种技巧,同时在栏目发展过程中也掌握了大量关于栏目运作、策划方面的知识和经验,这些在学校里是学不到的。
同时这份工作也让她很快地成熟起来。当时,年轻的她要带上自己的队伍——包括
像、录音、后期特技在内的六七个人一起干活,她以出色的业务和善待别人获得领导权:扛设备时冲在前面,费用报销优先考虑别人,没主持人时自己出镜。
孙未说自己特别“熬得住”,能熬得住苦,更能熬得住瞌睡。作为编导,她要自己剪片子,她常常在外面拍到深更半夜,回来就直奔剪片室通宵达旦地干活。有一次,她手里同时在做两部片子,一部拍高考学生,每天天不亮就起来跟踪拍摄七八个考生一早如何赶考;另外一部拍上海深夜营业的夜间店铺,光拍摄就几乎24小时连轴转。为了赶上进度,她常常在剪片室里一刻不停地剪,一连干了三四天都不挪窝,只看到监视器的屏幕上有反光了,那是天亮了,反光没了,天黑了。
电视专题最难把握的是经济和政法题材,孙未偏偏爱挑这类别人不愿做的选题,她做过经者竞聘上岗、地铁经营、房产纠纷、保险涨价、知识产权保护等各种题材,一旦要深入分析这些问题,孙未觉得自己应该充电了,于是,原本“偷懒”地从高校毕业,现在又自觉刻苦地回高校念书,1998年,她进入了上海财经大学国际工商管理学院的企业管理研究生班念书。除了做好节目以外,她决定念管理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在这个栏目组的环境里,她开始对电视媒体的经营运作越来越感兴趣了。
要做电视职业经理人
当电视台在内部试点栏目化经营运作的同时,各地电视台也正开始实行“制播分离”,即电视台将电视栏目的制作工作交给专业的制作公司完成,作为交换,电视台将广告时间“支付”给制作公司,而后者则靠卖掉这些广告时段盈利。电视媒体的市场正在逐步开放。
孙未从这里面看到了一段崭新的前程,她有电视节目的运作、策划和技术经验,最关键的是,她已经认识到电视是需要“经营”的,一个栏目的创作过程本来就是一种“经营”,要把收视率、广告之类的因素都考虑进去。她对电视媒体“经营”本质的认识促使她下定决心要创立一家在电视圈内有影响的电视媒体公司。
她根据自己多年在电视台工作的经验和在财大念企业管理所学到的知识拟定了一份商业计划书,交给几家她认为合适的投资商。这份计划书打动了上海外高桥保税区新发展有限公司。
其实当时也有其他的投资公司准备给孙未Offer,但孙未在选择老板的时候用了两个原则,首先对方要具备长远的眼光;其次对方要放心把事情交给她做,相互的信任是她放手工作的基础。在这种标准下,她最终成了新发展公司的子公司上海新境界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的总经理。这家新境界文化传播公司在衡山路附近一幢知名的办公楼里开业了,这是一间复式的、墙壁上涂着红、黄、蓝三种颜色的年轻化的公司。
孙未到电视台辞职的时候,父母都表示反对,周围人也都不理解,为什么要扔掉金饭碗,扔掉那种在电视台工作的优越感,去做个前途未卜又要“担肩胛”的总经理,这对一个年轻女性来说负担太重了。只有她自己,拿着只有原来工资1/3的薪水还乐不可支。
为了符合工作角色,她剪去了一头长发,换之以利落的短发。公司开在那里,每天都有很多事情要打理,一方面,电视制作的质量要保证,客户的服务工作要管理好,客户的应酬也要做好;另一方面,公司的管理流程要系统,公司的成本要控制,员工的思想问题也要关心;还有更重要的是要不断思考公司未来的发展,把握公司发展的新的契机。在公司发展的过程中,有时候也会遇到客户违约,员工跳槽包括生意的淡季。在最困难的时候,孙未提醒自己要保持微笑,微笑地面对员工,给他们安定与信心,微笑地用冷静去处理所有的问题。
总结自己的管理经验,孙未说首先自己要内行,让员工明白听从你的意见可以更好地完成工作,还要关注他们的内心感受,让他们了解个人的发展与公司的发展息息相关。她说在什么样的位置上就要承担什么样的责任,这是一种起码的素质。
公司刚开始,她的工作特别忙,比原来在电视台还忙,但是其实很多事是她“自找的”。很多客户后来知道这是个国有企业,都十分惊讶,他们不理解为什么她不是给自己挣钱还会这么玩命。她在这个位置上,也会遇到与原来熟悉的朋友谈生意,诚信和双赢是合作的原则,如果利益上有不能调和的冲突,她说,“作为公司的总经理,维护公司的利益是天经地义的。”因为既然投资公司放心把钱交给她,她就要帮人家赚回钱来,这也是她应该担当的责任。她说手下的弟兄们个个都拉起来就是兵,有什么累活、苦活都能顶上,这就是“担当”。
凭着在电视媒体行业多年的经验和朋友的圈子,孙未总能敏感地在行业里发现对公司发展有价值的项目。最近,她的公司已经和北京华夏文化传播公司和省市电视台科教频道协作体签订了长期合作的意向书,准备开发一系列以全国各个省市电视台科教专业频道为依托的媒体项目。
问起孙未打算在这行干多久,她说目前只考虑公司的发展前景,甚至以后是不是还能坐这个位子都没关系,还是那句话,只有公司发展了,才有个人的发展。
新闻系——“偷懒”的选择
孙未的母亲是上海新闻界知名的老报人,孙未以“特别认真的工作狂”形容母亲,耳濡目染之下,新闻工作对她来说简直是太熟悉了,那么多年下来“看也看会了”。孙未说之所以有那么多人子承父业,可能也是出于和她一样的想法,都愿意挑自己熟悉的事情做。
而在此前,她从来都没专门想过自己将来会做新闻这行。由于双亲工作都很忙,她就天天泡在团市委的图书馆里看书,读书破万卷之后孙未成了一个正宗的“文学少年”。她喜欢写作,写完了自己去投稿,小学4年级开始,她写出的文字就被印成铅字。写到大一时,孙未已经出了3本书,一本童话集,一本散文集,还有一本人物传记,她发表的文章已经超过了25万字,顺理成章地成为上海作家协会最年轻的会员。
从大一开始,孙未先后在《解放日报》、《新民晚报》实习,孙未胆子很大,一个人下乡采访,没找到内容她就不回来,独自在外面东跑西颠甚至过夜。她的工作很出色,报社已经有意向要留她,这是多少实习生玩命干活想追求的目标。但孙未渐渐地看到了作为一个报人未来的全部生活:被称为“记者”,收入稳定,受人羡慕——她的母亲就是她未来的镜子。
孙未不愿就此落入生活的窠臼,她知道如果这次再“偷懒”,那么她将沿着老路走下去,就像是一头在磨坊里的驴子,不停地在走,但还是在原地。于是,她选择了离开。
剪片室里的工作狂人
大二那年,孙未遇到了一位电视编导,那位前辈跟她说了一句话:“做电视是需要激情和想像力的”,这句话使孙未立志投身电视业。
于是她离开报社,进了上海电视台实习,一开始在农村部,后来调到新闻部。凭着自己一点点学,一点点摸索,孙未成了一个称职的电视记者,并且正式分进了上海电视台新闻中心。但是,电视新闻报道做熟了以后,她发现电视新闻并不需要很多的电视技巧。很幸运,那时候台里正准备开一个带有实验性的新栏目《新闻观察》。她被派到了这个栏目组里,和最早的几个栏目成员从筹备的一点一滴开始,把这个当时定位在精英阶层的栏目办了起来。这是一个新闻评论类的专题节目,新闻评论的节目是“挑战电视的极限”的,20分钟之内,要用电视的“线性展示”把报纸上6000字的平面内容向观众说清楚,这种挑战正是她乐于接受的。
新工作让她掌握了电视专栏制作的各种技巧,同时在栏目发展过程中也掌握了大量关于栏目运作、策划方面的知识和经验,这些在学校里是学不到的。
同时这份工作也让她很快地成熟起来。当时,年轻的她要带上自己的队伍——包括
像、录音、后期特技在内的六七个人一起干活,她以出色的业务和善待别人获得领导权:扛设备时冲在前面,费用报销优先考虑别人,没主持人时自己出镜。
孙未说自己特别“熬得住”,能熬得住苦,更能熬得住瞌睡。作为编导,她要自己剪片子,她常常在外面拍到深更半夜,回来就直奔剪片室通宵达旦地干活。有一次,她手里同时在做两部片子,一部拍高考学生,每天天不亮就起来跟踪拍摄七八个考生一早如何赶考;另外一部拍上海深夜营业的夜间店铺,光拍摄就几乎24小时连轴转。为了赶上进度,她常常在剪片室里一刻不停地剪,一连干了三四天都不挪窝,只看到监视器的屏幕上有反光了,那是天亮了,反光没了,天黑了。
电视专题最难把握的是经济和政法题材,孙未偏偏爱挑这类别人不愿做的选题,她做过经者竞聘上岗、地铁经营、房产纠纷、保险涨价、知识产权保护等各种题材,一旦要深入分析这些问题,孙未觉得自己应该充电了,于是,原本“偷懒”地从高校毕业,现在又自觉刻苦地回高校念书,1998年,她进入了上海财经大学国际工商管理学院的企业管理研究生班念书。除了做好节目以外,她决定念管理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在这个栏目组的环境里,她开始对电视媒体的经营运作越来越感兴趣了。
要做电视职业经理人
当电视台在内部试点栏目化经营运作的同时,各地电视台也正开始实行“制播分离”,即电视台将电视栏目的制作工作交给专业的制作公司完成,作为交换,电视台将广告时间“支付”给制作公司,而后者则靠卖掉这些广告时段盈利。电视媒体的市场正在逐步开放。
孙未从这里面看到了一段崭新的前程,她有电视节目的运作、策划和技术经验,最关键的是,她已经认识到电视是需要“经营”的,一个栏目的创作过程本来就是一种“经营”,要把收视率、广告之类的因素都考虑进去。她对电视媒体“经营”本质的认识促使她下定决心要创立一家在电视圈内有影响的电视媒体公司。
她根据自己多年在电视台工作的经验和在财大念企业管理所学到的知识拟定了一份商业计划书,交给几家她认为合适的投资商。这份计划书打动了上海外高桥保税区新发展有限公司。
其实当时也有其他的投资公司准备给孙未Offer,但孙未在选择老板的时候用了两个原则,首先对方要具备长远的眼光;其次对方要放心把事情交给她做,相互的信任是她放手工作的基础。在这种标准下,她最终成了新发展公司的子公司上海新境界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的总经理。这家新境界文化传播公司在衡山路附近一幢知名的办公楼里开业了,这是一间复式的、墙壁上涂着红、黄、蓝三种颜色的年轻化的公司。
孙未到电视台辞职的时候,父母都表示反对,周围人也都不理解,为什么要扔掉金饭碗,扔掉那种在电视台工作的优越感,去做个前途未卜又要“担肩胛”的总经理,这对一个年轻女性来说负担太重了。只有她自己,拿着只有原来工资1/3的薪水还乐不可支。
为了符合工作角色,她剪去了一头长发,换之以利落的短发。公司开在那里,每天都有很多事情要打理,一方面,电视制作的质量要保证,客户的服务工作要管理好,客户的应酬也要做好;另一方面,公司的管理流程要系统,公司的成本要控制,员工的思想问题也要关心;还有更重要的是要不断思考公司未来的发展,把握公司发展的新的契机。在公司发展的过程中,有时候也会遇到客户违约,员工跳槽包括生意的淡季。在最困难的时候,孙未提醒自己要保持微笑,微笑地面对员工,给他们安定与信心,微笑地用冷静去处理所有的问题。
总结自己的管理经验,孙未说首先自己要内行,让员工明白听从你的意见可以更好地完成工作,还要关注他们的内心感受,让他们了解个人的发展与公司的发展息息相关。她说在什么样的位置上就要承担什么样的责任,这是一种起码的素质。
公司刚开始,她的工作特别忙,比原来在电视台还忙,但是其实很多事是她“自找的”。很多客户后来知道这是个国有企业,都十分惊讶,他们不理解为什么她不是给自己挣钱还会这么玩命。她在这个位置上,也会遇到与原来熟悉的朋友谈生意,诚信和双赢是合作的原则,如果利益上有不能调和的冲突,她说,“作为公司的总经理,维护公司的利益是天经地义的。”因为既然投资公司放心把钱交给她,她就要帮人家赚回钱来,这也是她应该担当的责任。她说手下的弟兄们个个都拉起来就是兵,有什么累活、苦活都能顶上,这就是“担当”。
凭着在电视媒体行业多年的经验和朋友的圈子,孙未总能敏感地在行业里发现对公司发展有价值的项目。最近,她的公司已经和北京华夏文化传播公司和省市电视台科教频道协作体签订了长期合作的意向书,准备开发一系列以全国各个省市电视台科教专业频道为依托的媒体项目。
问起孙未打算在这行干多久,她说目前只考虑公司的发展前景,甚至以后是不是还能坐这个位子都没关系,还是那句话,只有公司发展了,才有个人的发展。
上一篇:来源:上海星期三 下一篇:《三门峡日报》:橡皮筋中的大学问
相关资讯
- 06-19· 你猜是真还是假
- 06-19· 中国受危机影响超预期
- 06-19· 自吃河蟹
- 06-19· 祖传秘方治疗脱发====发明
- 06-19· 《中国信息报》头版头条
- 06-19· 中国信息报半月精彩观点
- 06-19· 说话要和谐
- 06-19· 和谐将被和谐
- 06-16· 李嘉诚今年首次增持长实
- 06-14· 模式创新 产业集群提速奔
最新资讯
- 06-14· 80後捱貴租 變「縮水蝸居
- 06-14· 汉字激光照排系统
- 06-14· 美联储不急于升息
- 06-14· [恶搞]万物有时离别有时相
- 06-12· 中国石油(601857)转载:股市
- 06-12· 原创:大港油区首届报告文
- 06-06· 厦门网络元宵晚会
- 06-06· "夏商卡"我最喜爱的网络元
- 06-06· 舞出“妖”一样的女人-
- 06-05· 曾经的惊心动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