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印刷出版 > 报纸 > 《南通日报》发表散文《我的书橱情结》

《南通日报》发表散文《我的书橱情结》

luyued 发布于 2011-02-19 18:22   浏览 N 次  

2011年1月18日出版的家乡党报《南通日报》副刊“情感世界”发表了我的一篇散文《我的书橱情结》,这是我首次在该报发表文学作品,谢谢编辑毛雨森老师!先前给毛老师投过几次稿子,最近才了解到,原来是我的QQ邮箱与他不对接,他一次均未收到过,我还以为是其它因素呢。这篇拙文初稿写作于2009年7月10日,投稿之前,作了精心修改,修改时间为2011年1月5日。可以这么说,改文章比写文章更愉悦,乐趣尽在不言中。因版面需要,文章略有改动,理解。现附上见报作品和投稿原文。

我的书橱情结

(见报)

拥有一张书橱,在我小时候,是种奢望。

上学以后,逐渐懂事,我和书本就有着某种说不清的缘分,反正我对它是爱护有加,常常将有限的几册收集起来,倍加珍惜。

随着家中书籍的增多,我动了一个小念头:何不自己制作一只书架呢?说干就干,我在家里找了几块差不多厚的木板,请邻里一位做木匠的叔叔,锯成同样长短的五块,并用刨子刨了一下。回家后,我喊上弟弟帮忙,用铁钉把它固定了起来,上下共三层,架到了写字桌上,一张简单的书橱就这样制作成功,那份喜悦,那份快乐,至今记忆犹新。

工作以后,手头有了些积蓄,拥有一张像模像样书橱的想法与日俱增。

这愿望终于在婚后的第二年实现了。那是一九九九年的春天,在沪西某地方,一天,没事出去转溜,在菜场附近的家具店里相中了一个书橱。跟店里老板谈妥了价钱,共计420元,我买下了这张书橱。

从此,我和这张普通的书橱结下了深厚的感情。我特意从上海花了钱把它拉到了老家,自然免不了家人的一番奚落。2002年在县城买了新房,它又随我一起“上调”。

像无数故乡的长辈和同龄人一样,怀着对美好家庭生活的渴望,我踏上异乡的道路,开始自己的打工生涯。

建筑工地上的生活枯燥乏味,为了打发工余的无聊时间,多年来,我默默坚持业余写作,又从老家源源不断带些书籍出去阅读,以此“充电”。写作需要桌子,五年前,我叫工友制作了一张简易的书橱,一举两得,顺便安置些流浪的书籍。这些年,它随我“转战南北”,我戏称它为“移动的书柜”。

它由三张木模板做成,台面60公分见方,上方钉了三层书架,放些书籍、牙刷杯等杂物,下方做了一个抽屉。工棚虽简陋,却因这张书橱的存在,添加了无穷的乐趣。

兴许爱好文学的缘故,这些年出门在外,总不忘购买点书籍。日久,书便多了起来。

前年年底,在家人的一再催促之下,我请了50天的长假,把县城里那套两居室商品房给装饰了一下。房子的格局、摆置是我自己设计的,装修前,已经和妻子、女儿商量过,大家一致同意分隔一个书房,再买上两张上档次的书橱。我将东边那个大房间一分为二,前面向阳的作为书房,后面的一间当作孩子卧室。同时,为小书房取了个雅号:不悟堂,还请本地书法家黄继革先生题了室名。“不悟堂”虽不大,但耀眼的地方,算是紧靠北墙的那排书橱了。它由两张书柜构成,一个二门的,另一个三门的。它们一字儿排开,紧紧地、静静地矗立在那里,犹如两个亲密无间的兄弟。

装修一结束,我便怀着喜悦的心情,将一册册藏书小心翼翼分门别类地归档安置。是呀,这些心爱的藏书,它们似烈日下的一片绿荫,寒冬里的一旺篝火,陪伴我度过了许多春夏秋冬,我要让它们有一个恬静的住所,幸福地、尊严地生活在我的书橱里,生活在我的家庭中,也生活在我的内心深处……

我的书橱情结

(投稿)

童年的小书架

拥有一张完美的书橱,在我小时候,是种奢望。

上学以后,随着逐渐懂事,书本和我就有着某些说不清道不明的缘分,反正我对它是爱护有加,常常将有限的几册收集起来,倍加珍惜。

随着家中书籍的增多,某天,我动了一个小念头:何不自己制作一只书架呢?说干就干,我土法上马在家里找了几块差不多大小的厚木板,请邻里一位做木匠的叔叔,锯成五块同样长短,并用刨子刨了一下。回家后,我喊上弟弟帮忙,用铁钉把它固定了起来,上下共三仓,架到了母亲嫁来的写字桌上。在我的努力下,一张简单的书橱制作成功,那份喜悦,那份快感,至今记忆犹新。

感谢这个小书架,伴我度过了纯洁贫瘠的童年时光。大约有四五年光景吧。这一切,在我幼小的心灵深处埋下了尊重知识、热爱文化的种子,又让我享受到了人生的种种美好。一丝微弱的星光,从此照耀我一路走来……

一张廉价的书橱

工作以后,手头有了些积蓄,拥有一张像模像样书橱的想法与日俱增。

这愿望终于在婚后的第二年实现了。那是一九九九年的春天,在沪西某处地方,一天,没事出去转溜,在菜场附近的一爿家具店里相中了一个书橱。一种想买非买的念头在心里徘徊,考虑到女儿出生不久,家境不富裕,况且,离家遥远搬运不便。但那股强烈的占有欲站在了上风,于是,深思熟虑后,跟店里老板谈妥了价钱,共计420元,运到了妻子和她爸妈做生意租住的房间里。

从此,这张普通的书橱和我结下了深厚的感情。我还特意从上海花了钞票把它拉到了老家,自然免不了家人的一番奚落。零二年在县城买了新房,它又随我一起“上调”。前年装修完毕,我仍舍不得把它扔掉,重新搬回老家,让它“退休”,颐养余年。

移动的书柜

人生在世,免不了利益的熏染,像无数故乡的长辈和同龄人一样,怀着对美好家庭生活的渴望,我于九十年代初选择了漂泊,踏上异乡的道路。从此,人生就与“打工”两个字紧密相连。

建筑工地上的生活枯燥乏味,为了打发工余的无聊时间,多年来,我默默坚持业余写作,写些三十行以内的短诗,抒发自己的真实情感,又从老家源源不断带些书籍出去阅读,以此“充电”。写作需要桌子,五年前,我叫工友制作了一张简易的书橱,一举两得,顺便安置些流浪的书籍。这些年头,它随我“转战南北”,完成了一个又一个工程,我戏称它为“移动的书柜”。

它由三张木模板做成,台面60公分见方,上方钉了三仓书架,放些书籍、牙刷杯等杂物,下方做了一个抽屉,再往下镂空,便于伸腿。工棚虽简陋,却因这张书橱的存在,添加了无穷的乐趣,我嗅到了一味扑鼻的人文沁香。

至今,我依然怀念那张破旧的书柜。怀念夜幕降临时,它和我相爱的日子,有时短暂,有时漫长,深夜里,随我一起哀叹和歌唱。

“不悟堂”的藏宝阁

兴许爱好文学的缘故,这些年出门在外,总不忘购买点书籍。尽管妻子一再埋怨,我俨然是“外甥打灯笼——照旧”。日久,书便多了起来。

前年年底,在家人的一再催促之下,我请了50天的长假,把县城里那套两居室商品房给装饰了一下。房子的格局、摆置是我自己设计的,装修前,已经和妻子、女儿商量过,大家一致同意分隔一个书房,再买上两张上档次的书橱。我将东边那个大房间一分为二,前面向阳的作为书房,后面的一间当作孩子卧室。同时,为小书房取了个雅号:不悟堂,还请本邑书法名家黄继革先生题了室名。“不悟堂”虽不大,但耀眼的地方,算是紧靠北墙的那排书橱了。它由两张书柜构成,一个二门的,另一个三门的,共计五门。它们均匀地一字儿排开,紧紧地、静静地矗立在那里,犹如两个亲密无间的兄弟,相依为命。

很难为情,我也许是天底下最“自私”的父亲了,书橱中只给了小女五分之一的地盘,余下全由我占着。装修一结束,我便忘了连月来的辛劳,怀着喜悦的心情,将一册册藏书小心翼翼分门别类地归档安置。是呀,这些心爱的藏书,它们似烈日下的一片绿荫,寒冬里的一旺篝火,陪伴我度过了许多春夏秋冬,我要让它们有一个恬静的住所,幸福地、尊严地生活在我的书橱里,生活在我的家庭中,也生活在我的内心深处……

难忘书橱情结,爱屋及乌,我由爱诗、爱书而爱上了书橱。有哲人说过:一个爱书的民族,才是最有希望的民族。对此,我深信不疑。


MSN空间完美搬家到新浪博客!

广告赞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