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印刷出版 > 报纸 > 新中国首次“造星运动”

新中国首次“造星运动”

luyued 发布于 2011-02-20 02:49   浏览 N 次  

1961年6月,中共中央宣传部和文化部同时在北京召开 “全国文艺工作座谈会”和“全国故事片创作会议”。会议期间,周总理约请夏衍、陈荒煤、于伶、司徒慧敏等文化部、电影局领导和各地电影厂的厂长、编剧、导演和演员等30多人,到中南海西花厅自己的家中用餐。
开饭之前,总理对大家说:“现在我们的电影院里都挂着苏联的22大明星,我国建国都已经12年了,为什么不能挂我们自己的明星呢?应该有我们自己的明星嘛!”事实上,周总理此时此刻提出这个问题,除了有意鼓舞电影创作者的士气外,更深层的原因,是在越来越严峻的中苏关系形势下,继续在全国许多娱乐场所高挂苏联演员的照片,显然是不合适的。
7月1日,正值建党40周年,周总理邀请与会代表畅游香山,再次郑重提起有关评选中国自己的电影明星一事。总理向大家提了一个问题:“苏联、朝鲜都有人民演员、功勋演员,我们是不是也需要?大家说说。”演员们一听,都笑了起来。身为文化部副部长并主抓电影的夏衍备受鼓舞,迅速行动了起来。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中国电影发行放映公司(简称中影公司)通过自身便捷有利的平台,广泛收集民意。中影公司以最快的速度草拟出一批当时正活跃在中国影坛上的演员名单,下发给各个电影制片厂征求意见,并允许电影厂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提交补充演员名单。各电影厂根据要求,纷纷把本单位成绩突出的演员名单反馈到中影公司。中影公司送交文化部,再送到周总理的办公桌上。最后由文化部统一确定名单,发布文件通告。
1962年初,文化部发布文件通告:上影厂的赵丹、白杨、张瑞芳、上官云珠、孙道临、秦怡、王丹凤,北影厂的谢添、崔嵬、陈强、张平、于蓝、于洋、谢芳、祝希娟,长影厂的李亚林、张圆、庞学勤、金迪,八一厂的田华、王心刚、王晓棠等22人,被定名为“新中国优秀电影演员”,俗称“22大明星”。
“22大明星”的组成,主要着眼于在新中国影坛上作出了突出贡献的老、中、青演员,一些在当年拍摄的优秀影片中担任主演的新秀——因影片轰动一时,在观众中影响巨大,也被破格列入其中。如当年只拍摄过一两部影片的青年演员谢芳、金迪、祝希娟等人。
不过,这次评选受当时“左”倾思潮影响,也留下了许多遗憾:主演影片最多、资格最老的长影厂演员浦克,由于早年曾在日本统治时期的“满映”供职,成为他获选的政治障碍;主演过着名影片《虎穴追踪》《国庆十点钟》《上海姑娘》的演员赵联,因为北影厂的名额有限和青年演员过多,也与 “22大明星”擦肩而过……
祝希娟和陈强的入选,则是沾了当年第一届《大众电影》“百花奖”的光。因“百花奖”评选早于“22大明星”评选,祝希娟和陈强因出演《红色娘子军》中的吴琼花和南霸天分获百花奖最佳女主角和最佳配角奖,体现了民意的选择。(摘自《解放日报》 2011.1.27)


MSN空间完美搬家到新浪博客!

广告赞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