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经济晚报〉文章:中国文坛意味纷呈之2007年
luyued 发布于 2011-02-20 20:22 浏览 N 次
中国文坛意味纷呈之2007年
2007年的中国文坛波澜不惊,却又意味深长。
随着49岁的铁凝当选全国作协主席,2007年度各省作协相继进行了换届选举,部分新生代作家走上省作协领导岗位,与此呼应的是“80后”作家加入中国作协,这似乎意味着2007年是具有文坛代际传承象征意义的一年;
传统的文学奖项在这一年继续吸引着大家的注意,而新设立的奖项也在争抢人们的眼球,“鲁迅文学奖”、“人民文学奖”、“姚雪垠长篇历史小说奖”、“华语文学传媒奖”、“小小说终身成就奖”等都有可圈点之处;
网络文学在2007年出现重大转折,“起点”作家群的出现、一批带着“起点”特色的新小说类型诞生,似乎应验了多年前网络文学研究者中乐观派的预言,构成了2007年文学的新增长点。
文学和行为艺术挂钩,让诗歌在新诗诞生90周年之际又成了热议对象,而上个世纪80年代的中学生校园诗人、当年的《中学生诗歌报》主编姜红伟完成了“千里走单骑”,寻访40余位上世纪80年代中学生校园诗人的壮举,是否又是一场真正的诗歌祭奠……
对2007年的文学现状做总体性扫描,我们会发现,2007是色彩斑斓的一年,也是意味纷呈的一年。
“80后”作家领军人物韩寒
“80后”投奔主流文坛
2007年似乎成了主流文学界与“80后”作家的和解年。在铁凝担任中国作协主席,不少新生代作家登上各省作协领导岗位的大背景之下,中国作协张开了怀抱,接受“80后”作家入会申请。与此同时,2007年3月25日,由中国小说学会2006年度中国小说排行榜揭晓,张悦然长篇小说《誓鸟》上榜,似乎标志着主流批评界对“80后”作家的承认。“80后”作家此前主要依托市场,并获得了较大成功,这在某种程度上造成了“80后”文学对主流文学权威的排斥,反过来也刺激了主流文学对“80后”文学的偏见。然而,时过境迁,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主流文学与“80后”文学相互对峙,甚至相互妖魔化,2006年的“韩(寒)白(烨)之争”便是双方矛盾的激化的结果。
随着“80后”年龄的增长和“80后”读者阅读兴趣的分化转移,“80后”开始分化,如何走出青春文学,走出“80后”的市场光环,将是他们必须思考的问题。张悦然在出版《誓鸟》后宣称,她希望媒体不再把她归类于“80后”,她说,《誓鸟》是她向青春告别的成年礼。如果说《誓鸟》登上年度小说排行榜是张悦然完成的一次个人成人加冕仪式,那么“80后”十作家加入中国作协,则是这一代作家的集体成人仪式。
网络文学在“盈利模式”中新生
2007年因“起点作家群”的出现而使得网络文学在淡出当代文坛中心数年之后,又受到了人们的聚焦。起点中文网依靠自己的制度创新,重新塑造了网络文学“作家—创作-作品—读者-阅读”的新关系模式,极大地激发了网络文学作家的文学创作和创新热情。起点中文网上已有的小说类型如都市、玄幻、言情等得到深化和发展,而架空、盗墓、后宫、网游、仙侠等新类型则层出不穷。
出现这种状况的根本原因是,以起点中文网为代表的网络文学网站在2007年完成了网络作家和文学网站合作制度的变革,网上创作、出版、收益形成新的可以和纸面出版相媲美的“模式”,网络文学网站和作家实现大幅赢利。网络小说在世纪之交达到一个小高潮,催生了安妮宝贝、宁财神等“著名”作家,但是,此后这些作家都相继成为出版社宠儿,并纷纷倒戈反对网络,甚至拒绝承认自己是网络作家,原因是当年的网络只是游戏文学的场所,并无真正可以持续营收文学创作、出版、发行制度保障,作家只能网上成名,赚稿费还要靠出版社出书。2003年始这种情况开始转变,起点中文、红袖添香、幻剑书盟、天鹰文学、翠微居等网站和网络作家签约,网站得到稳定的作品来源,网络作家则获得了稳定的稿费来源:通过网上计算点击量,从签约网站赚取稿费,与此同时许多网络读者又可以通过网络文学网站VIP身份获得网站关照,只要支付很低的点击费,就可以读到自己心仪的作品。而网站和网络作家共赢,网站实现大规模赢利,作家可以通过网络养活自己则是2007年的事情。2007年3月7日,盛大向起点中文网增加1亿注册资本。增资后的起点开展“千人培训”计划和“万元保障”的福利计划,给网络作者提供优厚条件,以期“优化原创网络作者的创作环境,鼓励优秀原创文学,提高原创文学质量”。起点中文网还实行月票奖励计划,新书月票榜第一名作者当月奖励万元。读者阅读该网站VIP作品时,每阅读千字,需要支付两三分钱的费用。该网不少作家收入相当可观,这种制度为网络文学带来了真正的新生。这使得网络写手再也不必通过纸面出版赢利,网络文学终于独立了。
神话重述与“重述”的神话
“重述神话”由英国坎农格特出版社发起,包括英、美、中、法、德、日、韩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知名出版社参与的全球首个跨国出版合作项目。重庆出版社是“重述神话”项目在中国内地的惟一参与机构。2007年1月,继苏童完成了《碧奴》后,叶兆言完成了《后羿》,2007年7月,李锐、蒋韵的《人间:重述白蛇传》出版,至此,“重述神话”中国部分告一段落。因此,在2007年中国文坛综述中对此做一个总结性描述似乎是必要的。
“神话重述”中国部分已经结束,但引发的思考刚刚开始。虽然《碧奴》首印10万册,曾一度列入畅销书行列,然而,随后的《后羿》、《人间》的销售则显得有些冷寂,与出版社热闹的宣传场面和文坛的热切期待似乎不相称。也许,在将之当做文学问题加以讨论之前,我们也有必要首先把它看做是“一项借助尚具市场感召力的作家与对现代人仍有神秘吸引力的神话的联合,以文学在全球化的消费语境中坚持对人类精神源头不断追问的名义,有条不紊地展开的文化产业事件”。从这个意义上讲,无论参与其中的作家如何表达他们对原始神话的虔敬之心,无论他们最后交付的产品提供了怎样的审美力量与精神价值,也无论被重述的神话在多大程度上与我们的期待相吻合或相背离,市场与消费的逻辑都应该首先被视作最有用的解码工具,毕竟我们也首先被视作有购买力的消费者然后才是有鉴赏力的读者的。
寻找诗歌史上的失踪者
2007年是中国现代诗歌诞生90周年,步入耄耋之年的诗歌,是选择自我亵渎还是选择以死相拼后的凤凰涅槃?2007年的诗歌无聊还是悲壮?反抗,是新时期诗歌的主题。反抗的目的就是争夺诗性,然而以反诗性的方式争夺诗性,最终却常常使得诗歌走向无聊。也许,诗歌要做的就是反抗无聊,然而如何反抗无聊呢?难道用无聊来反抗无聊?这个时代还要不要诗歌和诗人,诗人如何写诗,这不仅是诗人和诗歌的问题,也是一个时代的话题。
与此对照的是“寻找诗歌史上的失踪者”活动。去年年底,上世纪80年代中学校园诗人领军人物姜红伟在网上发出《〈中学生校园诗报〉创办人姜红伟关于寻找当年诗友的启事》,“意图通过网络寻找到我失散了整整二十年,让我魂绕梦牵的兄弟姐妹们。”接着,姜红伟当年诗友纷纷响应。一大批上世纪80年代校园诗人纷纷撰写回忆文章,一时“寻找80年代校园诗人活动”形成较大声势,截止2007年末,姜红伟已经完成了他的“千里寻访活动”,行程千里,历时数月,拜访诗人40余位,同时编辑“80年代中学生校园诗歌纪念专辑”两期,完成了大型纪念文集《寻找诗歌史上的失踪者——八十年代中学生校园诗歌运动备忘录》的编撰。
对20世纪80年代中学生校园诗歌运动指认与重访,对丰富和完善中国当代文学史史料体系和框架结构具有相当价值,同时更是一次诗歌精神的缅怀和重访,上世纪80年代中学生校园诗人们对那场校园诗歌运动的怀念实际显示的是人们对当下诗歌现状的不满以及对诗歌真精神的渴望,是从诗歌内部生发出来的自我拯救的小小努力。
顾彬事件及当代文学争议
2007年3月26日,在中国人民大学“汉学视野下的20世纪中国文学”圆桌会议上,德国汉学家顾彬的发言再次成为焦点。他直率地表达了对中国当代文学的不满,批评中国当代作家盲目自信,认为现代文学与当代文学的差别如同“五粮液”和“二锅头”。他的结论是:中国当代作家害怕沉默,不懂得文学创作是一项辛苦的工作。
顾彬的发言引起轩然大波,许多知名学者纷纷发表看法。余秋雨表示,他不同意现代文学比当代文学高贵的说法。蔡翔认为顾彬是站在西方文学的立场上看待中国文学,其价值立场值得怀疑。陈平原反击最为激烈,他认为顾彬只是中国当代文学的一个过客,并不了解中国的创作实际,他的批评是大而化之。况且,作家的价值靠作品来判断,而不是外语。“顾彬对当代中国文学的批评是哗众取宠,根本不值得认真对待”,“不是学者的发言”,“因此,中国作家也没有必要太在意”。但学者肖鹰认为陈平原的反应过激,他认为,顾彬的发言切中了当代文学的要害,我们应当认真对待。当前中国文学的低俗化趋向,无疑与当代作家轻视语言和滥用语言的态度有关,更重要的是,在其背后深藏的是对文学本身的轻浮心态。评论家解玺璋提出,我们首先要反思,为什么我们只有恐惧而缺乏勇气。诗人王家新表示,顾彬可能是在强调写作的专业性质。作家北村同意顾彬的某些判断,但是以懂外语为标准确实偏激。作家陆天明承认:中国文学确实存在危机。
“学者作家化”和
“作家明星化”
近年来,在王安忆、贾平凹、红柯等知名作家纷纷到大学当教师的同时,越来越多的高校教授、学者涉足文学创作。大学教授作家化,已经成为一种文化现象。学者作家在2007年获得了较大的收获,2007年9月,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汪应果的长篇小说《海殇》和上海师范大学教授杨剑龙的长篇小说《汤汤金牛河》出版。朱栋霖认为,教授作家化现象值得提倡,也值得认真探讨,这个现象在国外很普遍,而在五四时期身兼教授和作家两种身份的人很多。现在一些文学教授忙于文学理论研究,离文学创作越来越远,中文系的学生不会写文章很普遍,反映了中国文学教育存在问题,教授作家化会有助于解决这一问题。扬扬认为,从事文学研究的人,身边的文学创作氛围越来越稀薄,他呼吁更多的青年学者拿起笔从事文学创作。施战军认为,身兼两种身份,意味着可以用多种眼光观照人生,有利于文学作品的丰富性和思想深度。
与学者作家化现象相比,作家明星化倾向也得到了大家的关注,王蒙、王朔、郭敬明、韩寒等,既是作家,同时也是媒体关注的明星人物,2007年郭敬明的《悲伤逆流成河》、韩寒的《光荣日》、王朔的《千岁寒》等都引起了较大关注。
上述种种,我们大致勾画了2007年文学发展态势。2007年中国文学呈现出边缘和主流交汇(80年代生作家和主流文坛、网络文学与纸面文学)、中外交锋(中西学者对话)、文学创作和批评互动、作家身份置换(学者作家与作家学者)、市场和纯文学交响等特点,然而,什么都不能阻碍真正的作家,他们在喧嚣中保持着自身,在市场中回归自身,他们在2007年获得了出色的成绩。但是,点击率、关注度、销售量成为许多作家追求的目标,导致文学创作越来越浮躁,这是事实。(孙杰)
本版文章均源自《经济晚报》
- 06-19· 你猜是真还是假
- 06-19· 中国受危机影响超预期
- 06-19· 自吃河蟹
- 06-19· 祖传秘方治疗脱发====发明
- 06-19· 《中国信息报》头版头条
- 06-19· 中国信息报半月精彩观点
- 06-19· 说话要和谐
- 06-19· 和谐将被和谐
- 06-16· 李嘉诚今年首次增持长实
- 06-14· 模式创新 产业集群提速奔
- 06-14· 80後捱貴租 變「縮水蝸居
- 06-14· 汉字激光照排系统
- 06-14· 美联储不急于升息
- 06-14· [恶搞]万物有时离别有时相
- 06-12· 中国石油(601857)转载:股市
- 06-12· 原创:大港油区首届报告文
- 06-06· 厦门网络元宵晚会
- 06-06· "夏商卡"我最喜爱的网络元
- 06-06· 舞出“妖”一样的女人-
- 06-05· 曾经的惊心动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