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印刷出版 > 报纸 > 《竞报》专访

《竞报》专访

luyued 发布于 2011-02-21 00:17   浏览 N 次  

★“骂人者”伊沙

作为异端而存在

http://www.thefirst.cn/ 2007-6-18 14:39:11

伊沙,原名吴文健,1966年出生,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持“民间立场”,以“口语写作”。代表诗作:《车过黄河》、《唐》等。现居西安,执教于某高校。

关键词 骂架
尽管随着网络的兴起,骂架已经不是伊沙的专利了,但是他作为“骂人者”的形象依然被很多人接受。如果你去“诗江湖”论坛看伊沙的帖子,或许会惊讶,作为一个已经颇有名气的诗人,伊沙在网上依旧是一副嬉笑怒骂的顽童形象,非常率真,丝毫没有名气带来的清高和伪装。对于伊沙来说,生存上的物质因素似乎乏善可陈,而这种长期骂人的“战斗状态”却让他的精神世界显得异常神奇。 ■对话伊沙
反对一切“庞然大物”
竞报:你给许多人的印象首先是一个“骂人者”形象,不仅是在诗歌界,还涉及散文、音乐、足球等很多领域。相对于庞杂的骂架对象,你的立场是什么?你能否对你的对立面进行一个归纳?
伊沙:我的立场?如何去总结它呢?我犯难了!这么说吧:它一定是站在传统、时尚……的反面——作为异端而存在的。对我的对立面进行归纳有点困难,但很有意义:我想将之描述成“一个道貌岸然的庞然大物及其形形色色的寄生虫”。

以意气用事的形象出现

竞报:长期与人争论的“战士式生活”如何作用于你的写作的?争论会不会让你的写作陷入不冷静?你是如何在骂架与写作之间寻找平衡的?
伊沙:首先,你用“战士式生活”来概括就是一种卡通化的放大,我肯定过的不是一种“战士式生活”,如此骂的行为自然会构成你的杂文、随笔的写作,由此带出的情绪也会给诗歌写作带来好处(比如说愤怒),其实小说写作需要的也并非是死水一潭的冷静,我就经常在小说写作之前(我称之为“热身活动”)、之中(我称之为“中场休息”)、之后(我称之为“放松大脑”)上网去骂上个把人。有个被我骂过的小子发帖说:瞧!他整天趴在网上骂,哪有心思和时间写作呀!结果呢?我写了这么多。所以说,不需要去寻找什么平衡,他们都属于一个人自然而然的整体,没有反倒是不健康的,如果一个人告诉我说他一辈子从来没有骂过人,我会认为他白活了。

竞报:是不是可以说,你频繁的这种“骂人”其实也是与自己的一次次斗争,既是保持自己的激情,同时也是对自己的警惕,甚至就是对自己的战斗?
伊沙:迄今为止,我都没有如此理性的自觉和这么高尚的境界。骂就是骂,批就是批,我在骂别人的时候当然认为自己是正确的,这还用得着掩饰吗?你说的上述情况也是一个自然的结果,因为我骂得很真心,自然就真的认为我所抨击的人事十分丑陋,也自然就不会去做这种人或让这种现象发生在自己身上,毕竟我还不是个太假太笨的人吧。于是一个良性的局面就自然形成了。我已经警惕到了自己的“战斗”——比如不要导向知识分子式的“小题大做”,所以我更愿以无理性的面目和意气用事的形象出现。

一个美好的诗意的有趣的人
竞报:生活中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朋友对你意味着什么?与朋友的交往和决裂会不会影响到你的写作?
伊沙:一个美好的诗意的有趣的人!我很看重朋友,真正的朋友对我来说是美好生活的一部分!与朋友的交往和决裂对我写作的影响倒不大,因为我不是一个容易受人影响的人,我在这方面很有美德——我常常美化我的朋友,尤其是那些给过一点有益影响的朋友。
伊沙骂战年表
●1996年1~4月,在《文友》杂志上与“青春美文”作者展开争论。同年10月,与摇滚歌手崔健、张楚在《音乐生活报》上发生争论。
●1998年6月,为《文友》杂志策划并执行轰动一时的“中国十差作家评选”活动。
●1999年4月,应邀出席盘峰诗会,在会上卷入与“知识分子写作”一方的激烈争论,是谓“盘峰论争”。
●2001年1月,在网上参与“沈韩之争”。同年3月,诗评集《十诗人批判书》出版。6月,与沈浩波等“下半身”诗人在网上发生争论。

广告赞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