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印刷出版 > 报纸 > 2011年02月10日

2011年02月10日

luyued 发布于 2011-02-22 12:43   浏览 N 次  

台海网2月18日讯 (海峡导报记者 张燕娟 燕子/文 沈威/图)2月17日至18日,东山铜钵村,这个被称为“寡妇村”的海边小渔村,变得热闹非常。因为村尾供奉“玉二妈”的净山名院,迎来了远游百年的台湾“玉二妈”神像。这个曾经见证两岸血泪历史的宁静村落,以其崭新的面貌出现在两岸信众眼前。

记载着“寡妇村”近60年特殊历史的展览馆就在公路边上,但令人意外的是,展览馆的大门竟然开在了背对公路的那一边。带着这个疑问,记者找到了“寡妇村展览馆”馆长黄镇国。据他解释,“1950年5月,败退台湾的国民党掳走铜钵村147个壮丁,造成铜钵村91位妇女变成‘活寡妇’,尝尽人世辛酸,这是‘寡妇村’的由来。为纪念这段海峡离合情,寡妇村展览馆就把大门开在了正对台湾海峡的方向,也就是当年寡妇们站在村里大榕树下,苦候丈夫归来的方向。”



时光流逝,寡妇村展览馆建馆至今,已有整整十年。黄镇国说,为此县里正筹划着举办一场盛大的纪念活动,见证铜钵村的过去,期许美好未来。

[1]

学电脑老 “秀才”盼与台湾“网聊”

在这种漫漫守候的岁月里,被誉为“海峡鸿雁”的黄镇国,几十年如一日,为村子里守寡的嫂嫂、失去儿子的婶婶代笔写信,用笔记录了无数关于父母情、兄弟情、夫妻情悲欢离合的故事,并辗转送到台湾亲人手中。而这无数封家书,也让黄镇国从壮年写到了白头。如今,日益发达的电子通讯技术,逐渐让这位老 “秀才”“下岗”了,黄镇国却觉得无比欣慰,因为这意味着“两岸沟通无限”开始了。

黄镇国的书房里,最近多了一台电脑,“要与时代接轨嘛!”他笑说,现在若是还有人请托写信,他会直接推荐网络。“通过网络,让亲人直接面对面,不是更好吗?”

交谈中,黄镇国很娴熟地打开收藏的网页,除了书画类论坛,就是涉及两岸的新闻网页。不再写信的日子,黄镇国经常坐在电脑前看看新闻,搜搜“寡妇村”的即时新闻。有热心人士曾建议他建立一个“寡妇村”专属网站,黄镇国目前也正在认真考虑此事。此外,他还在酝酿将自己与寡妇村的故事写成书,发表在网络上。

拒绝镜头 寡妇们选择安宁

这些年来,“寡妇村”声名远播,各路媒体纷至沓来,慢慢把铜钵村拍了个底朝天。和媒体打交道多了,黄“秀才”变得更加善言,而且思维缜密。与之相反,身为铜钵村真正的“主角”,寡妇们却变得愈发沉默,不愿和媒体接触,更不轻易在镜头前惆怅。

以前黄镇国的想法是希望通过媒体把铜钵村的故事告诉世人,促成台湾亲人早日顺利回家;而如今,黄镇国觉得,寡妇们需要更加宁静的生活,“去了那一批,来了这一批,记者一个接一个采访,对于这些寡妇来说,要再回忆一遍,以前是守活寡,可有希望在,但现在很多台湾亲人都不在了……”根据调查,当年的91位 “活寡妇”,依然健在的只剩下18人,而这其中,也只有2位丈夫依然健在。

岁月无情,希望不在。如今,她们已是真正的“寡妇”。加上很多寡妇原本就不善表达,看到记者来,自然勾起悲情的往事。所以,寡妇们的后代也不希望媒体再来打搅。黄镇国的解释,打消了记者前往采访的念头。

就在黄镇国家附近,有一户人家,在台湾的父亲今年春节回来探亲,前几天刚走。坐落铜钵村一角的这户人家,房子修缮得很整洁,门口鲜红的对联,还在诉说亲人团聚的温馨。阳光照射在庭院中,透着丝丝安宁与和谐。

这两天,因为台湾“玉二妈”的到来,老妇人们都结伴去净山名院,朝拜“二娘娘”,顺便问候台湾来的信众。古寺里,微风中,花白头发的老奶奶,虔诚朝拜着。看到举着相机的记者,老奶奶本能地躲着,再转过头,却冲记者和蔼地笑了。或许在她们眼中,外来人打扮的记者,和台湾来的信众一样,都是远方的亲人。

上一页

不重物质 村人重情感

铜钵村人,大多都有海外关系,走在村中,基本看不见老房子。按照农村习惯,家里有钱,一定要尽早翻修房子。所以,早年铜钵村,谁家盖了新房子,大家都会推测“一定是台湾亲人回来了!”根据黄镇国的回忆,村里第一部彩电,就是台湾亲人探亲时带回来的。“那场面,真是轰动啊!”伴着改革开放的步伐,亲人们认祖归宗,除了房子,铜钵村还有很多方面的物质条件都在逐步改善。

“过去,希望台湾或海外亲人带来实际利益,现在情况不一样了!”黄镇国语带自豪,“村子里对具体的东西,看得很淡,大家希望亲人们多多走动,才是重要的!”

黄镇国举例说,以前外面亲人回来,带吃的、带用的,还会做东请乡亲吃饭,如今,亲人回来后,都是村人做东。

在铜钵村人眼中,每年亲人相聚的机会才是最难忘的。黄镇国说,这几年,铜钵村最大的变化,就是可以和台湾直接联系了,尤其现在两岸“大三通”,亲人回来更方便,亲情维系也更加紧密了。

临别前,黄镇国的话尤其令人难忘:这些丈夫被抓去台湾的寡妇们,往往比一般人更加长寿,因为她们心里,始终相信丈夫一定会回家。这是她们坚持了几十年矢志不渝的信念。但这种生离死别又无时无刻不在折磨着她们的心灵,让她们在壮年时就早生华发。

太阳西斜,这座村庄近60年的风霜,在海风吹拂中悄然而过。老人家越来越少,铜钵村越来越新,唯有村头的大榕树,苍翠依旧。然而,正是这一点旧与一点新,让人们在唏嘘感慨的同时,由衷地为 “寡妇村”高兴、祝福.

广告赞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