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印刷出版 > 报纸 > 南方农村报:建设新学校图书室医疗队

南方农村报:建设新学校图书室医疗队

luyued 发布于 2011-02-22 18:22   浏览 N 次  
注:本文是我2004年初写作的《关于新乡村建设的构想》一文的部分,

本次《南方农村报》举行征文活动,本人将该文寄给编辑部,编辑部进行了部分删节,2007年7月5日在《南方农村报》04版发表出来了。不管本文与原文有多大差异,我需要首先感谢编辑的辛勤劳动和卓越贡献,没有他们,这篇文章难以发表出来。其次我要感谢我的读者们,没有你们的阅读和理解,这篇文章的内容也无法传播出去,再次感谢我们的志愿者们,没有大家的共同努力,我们的乡村图书馆难以继续开展,我们的支医活动也无法深入,我们的学校无法持续。

特此说明。

建新学校图书室医疗队

——“中国最具行动能力三农人物”黎光寿关于开展新农村建设的构想

□黎光寿


我们想象中的新农村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社会,人与自然相处和谐,人与人之间没有纷争,每个人都充满激情。我们将依靠民间力量,开展一场全面的农村建设运动,建设新农村。

虽然二十世纪初已经有人进行过有关的农村建设的试验,但我们依然相信,我们的试验是融化了二十世纪中国和世界大革命成果之后所进行的试验,我们的实验同样是一项前无古人的试验。

学校是试验核心

农村建设试验的核心和基础,是建设一所新型的学校,为农村建设培养足够的人才。这所学校将为劳动者提供免费的教育,将学员培养成农村建设的种子和骨干,和学校一起,共同推进农村建设的发展。

学校的教员和学员均为志愿者,教员不发工资,学员不交学费;学员和教员的角色可以随时互换;学期无论长短,学员不限男女,一切根据学员的方便进行安排;学员毕业,不发文凭。这所学校将是一所包容性很强的学校,不论贵贱,不论学派,所有愿意为农村贡献力量的学者和学员都有资格参加,只要言之有理,都能获得尊敬。

学校将开展一系列的经济活动,以使学校在没有外援的情况下,能够自给自足并且能支撑整个农村建设试验的开展;学校将作为整个农村建设运动的后盾,为农村建设提供各方面的支持。

合作社员享有福利

我们要在贫困民众中间组建合作社,让外来智慧和本地智慧共同发生作用,使合作社不断发展壮大,承担学校发展和农村建设的经济责任。

合作社将负担社内成员的生产和消费产品的销售、购买和分配,这样可以极大地降低中转成本,而这些成本将很快转换成为社员的福利或者集体的积累。

合作社按照自愿的原则吸收农民加入,合作社成员享有社内的各项民主权利和统一的福利保障,其加入时所投入的资源将得到有效的保护,同时也享有带着自己的资产退出合作社的自由;合作社成员将在有关的时间内获得相应的医疗和教育服务,在住房和生活上将获得合作社统一提供的各项待遇;社员所获得的福利将随着合作社的发展而逐步完善。

建立乡村图书室

学校将发动广大的乡村建立自己的图书室,让村民将自己手中掌握的图书捐出来,集中到一起,开办民间的图书室。学校还将在城市发动捐书,以增加乡村图书的种类和总量。

学校将成立乡村图书室发展基金,每年为一定数量有一定规模且活动开展得比较积极有效的图书室进行资助,以促进图书室的发展。

图书室将作为学校的标志在乡村出现,并在本乡村开展扫盲和科技普及等工作,目标是成为所在乡村的信息中心和所在乡村与学校联系的信息中心,将积极推动所在乡村建设事业的发展。

在乡村深入扫盲

为了充分挖掘本地智慧,学校将派出由学员和志愿者组成的扫盲队伍,在有图书室的地方,以图书室为基地开展扫盲工作;在没有图书室的地方进行开拓性的工作,为农村建设事业铺平道路。

学校将建立乡村脱盲基金,以资助扫盲队员印制相关的脱盲教材。扫盲队将以电影、戏剧、文艺表演、集中授课等形式,每一组三五个人,长期流动于乡村,在乡村开展脱盲教育,同时也需要及时发现和总结扫盲中涌现出来的新人新事物,用群众所喜闻乐见的形式,作用于新的扫盲教育,推动扫盲教育以及整个农村建设运动的发展。

建立乡村医疗队

学校将建立流动医疗队,以负责乡村常见病的预防和治疗工作,同时进行乡村常见病和疑难杂病的调查。

学校将吸收具有奉献精神的义务工作者参加医疗队的工作,同时普遍地、广泛地培养农村医生,让外地智慧和本地智慧紧密结合,并通过本地智慧发挥优势。

医疗队将负担尚未建立完备医疗保障体系的乡村常见病的防治工作,为贫困农民提供免费的药品和服务;医疗队还将负责所服务地区的疑难杂病的普查工作,为促进农村医疗问题的解决搜集一手资料和数据;医疗队还将负责发动本地智慧和本地资源在所服务地区建立医疗站。

■作者简介

黎光寿,来自贵州省凯里市炉山镇,仫佬族。《市民》杂志驻京记者,首届“希森·《中国新闻周刊》三农报道奖”得主,南方农村报主办“2006中国最具行动能力三农人物”评选中唯一入选的媒体记者。

1990年代末期在贵州大学学习时,组建了青年服务队。在全省各地建立乡村图书室,把大量“涉农”的图书赠送给基层群众阅读,以提高他们的文化知识和生产技术。

2004年的报道《一生只有八小时》让乡村医疗问题浮出水面成为全国关注的话题,影响了一大批民间热心人士,成立了公益组织“第九世界”。

广告赞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