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印刷出版 > 报纸 > 张亚勤--转自《姑苏晚报》

张亚勤--转自《姑苏晚报》

luyued 发布于 2011-02-24 06:02   浏览 N 次  
有人说,他是“全世界的财富”。 3岁识字,5岁读书,9岁小学毕业,12岁考入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成为当年入学的全国最年轻大学生,23岁获博士学位,31岁成为美国电气电子工程师协会百年历史上最年轻的院士,34岁执掌微软亚洲研究院,38岁晋升微软全球副总裁。《张亚勤:让智慧起舞》(刘世英著中信出版社出版 )走近他“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的智慧,“人沉静下来,智慧升起……”
5岁丧父,但有一位不同寻常的母亲
张亚勤对5岁以前的记忆是模糊的,在山西大学附中教书的父亲极少在他身边,“父爱”是一个陌生的词汇,甚至连父亲的长相他也没什么印象。年幼的孩子还不知道“5岁丧父”意味着什么,但那种缺憾,敏感的他却是能隐隐感受到的。看到别的孩子被父亲呵斥,他明白自己的家庭和其他小朋友的不一样。尽管“文革”过后,张亚勤的父亲平反了,但生命中的缺憾却是永远无法改变的了。
多年以后,有了自己的孩子,看着一对儿女在自己和太太的庇护下快乐健康地长大,张亚勤自己也意识到了一直在心中积蓄的那种父亲情结:“我的女儿如果没有我,肯定不行。这个时候我才想到,假如当初父亲在的话,我的童年可能会不一样。 ”
庆幸的是,张亚勤有一位不同寻常的母亲,这位早年曾留学苏联的母亲坚强勇敢,乐观积极,在风雨飘摇的政治风暴中,在家庭和自身都承受着巨大的悲痛和压力的时候,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教育儿子。在同龄的孩子还围着父母脚边转的时候,母亲就放手让亚勤去处理自己的事情;在亚勤因为一点成绩开始骄傲自满的时候,母亲及时提点,鞭策儿子继续努力。她的胸怀和眼光,在亚勤成长的各个阶段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包括亚勤后来的跳级、提前参加高考进入少年班,以及出国留学等等,都受益于母亲很早就开始的对他独立和坚韧精神的培养。从3岁起,寄居在亲戚家的张亚勤就开始学习给母亲写信,这是他和母亲交流的重要方式。最开始信封是别人代写,信是自己写。母亲的回信总是先表扬,然后在末尾把来信中的错别字一一纠正。到了亚勤5岁,忙于工作的母亲无法照顾儿子,就打算让他上学。“文革”时期的太原很乱,大街上随时都会上演“武斗”,学校风气也不好,于是,他被送回了姥姥家。
姥姥是对他幼年成长影响最大的人之一
5岁的张亚勤在相对安稳的晋南小城———运城开始了自己的校园生活。在那里,姥姥带着他度过了三年相对平静、安稳、令张亚勤至今回想起来都还觉得很温暖的日子,而姥姥也是母亲之外对他幼年成长影响最大的人。“我3岁能识字就是因为姥姥。她是那个时代少有的有文化的女性,能识字,会算账,这使得她比同龄女性更为开明。她最喜欢说的一句话是‘只要是知识,什么都可以去学’。这句话培养了我的学习能力,使我受益终生。 ”
很小的时候,姥姥就开始给小亚勤买大量小人书。最早是姥姥一边陪他看一边给他讲,后来就不再给他讲了,“想看就自己认字,你自己认识字就不用别人给你讲了。”有了看故事的动力,刚3岁的张亚勤就开始学认字。很快他就认识了小人书中出现的大部分生字,能自己读懂《水浒》、《西游记》,还把家里的书差不多都看了一遍。


“拍照式记忆”过目不忘
这时候,尽管还没有因为12岁上大学而被冠以“神童”的名头,但张亚勤过目不忘的本事已经让他成为了当地的小名人:拿一份报纸,张亚勤只要看几分钟,基本就能像电影回放一样一字不差地通篇背出来。张亚勤称之为“拍照式记忆”。因为这页报纸在他脑子里不是一个个各自独立的字符或段落,而是像存在脑子里的一幅图像,他要做的只不过是按照脑子里的这幅图像“说出”上面的内容,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天才。
张亚勤9岁时小学毕业,太原市举行了一场演出,他被选去说相声。如今,他已经不记得相声的具体内容了,只记得自己当时没花多少工夫就记住了大段的相声台词,当他一句不差、声情并茂地表演完后,台下掌声雷动,观众都被这个9岁的小天才镇住了。当地的报纸专门报道了这件事。
这一切都源于和姥姥一起度过的那段启蒙期。每当夜色深沉,就是祖孙俩最安逸的时刻。姥姥在灯下做针线,小亚勤把他白天看到的故事讲给姥姥听。一老一小,一动一静,这是亚勤记忆中很温馨的一个场景。不仅如此,姥姥还找来唐诗、小学语文课本等更难一些的内容给他看,每次他都能倒背如流。姥姥的鼓励、自己能够随心所欲看各种书成了张亚勤更加努力的动力。
看到了孙子的潜力,老人又开始加码:“不要跟着学校的课本走,要跟着自己的需要走。学了加减,觉得不够用了,就学乘除,不用管它是几年级的课程!”这种自小培养起来的“自主式”学习方式一直伴随他后来的人生,即使多年以后到了美国,一头撞进高度自由化、自主化的美国研究生教育体系,张亚勤很快就完成了自我调整,游刃有余,令见过无数天才的美国教授都为之惊诧。
如果说神童们在智力的起跑线上是一样的,那么最终能够到达彼岸的,一定是那些能够驾驭自己超常智慧的真正的“智者”。
严母教子
5岁之后,张亚勤不仅去姥姥家,也会去奶奶家,有时候他还要被大人安排到西安的另一位亲戚家。太原的母亲家、运城的奶奶家和姥姥家、西安的亲戚家,成了幼年的张亚勤时常往返的地方。长途跋涉是他对自己童年最深刻的记忆之一——灰蒙蒙的清晨,天还没亮,母亲就已经准备好了早饭。这又是一个出门的日子。迷迷糊糊地起床洗漱吃早饭,张亚勤背上书包就去了车站。一般情况下,总会有亲戚到火车站接亚勤。但在那个依赖信件传递信息的年代,出现意外并不意外。“7岁那年夏天,我和往常一样,一个人坐火车去奶奶家。母亲给那边的亲戚写了信,让他们安排人去火车站接站,但没想到他们没能及时收到这封信。我一下火车,周围没有一个认识的大人,就懵了。那时没有电话,身上钱也不多,再原路回家是不大可能了。想了想,我觉得我记得去奶奶家的路,于是就决定还是去奶奶家。 ”
几十里的山路,大雨,凭着记忆一路走一路问,整整一天,当满身满脸都是泥水的亚勤出现在奶奶面前,全家人看着这个7岁的孩子都惊呆了!他们无论如何也想不到张亚勤怎么能一个人就来了。看着浑身湿淋淋脏乎乎的亚勤,大人们又是心疼又是后怕,但只有7岁的孩子却因为大人们的表情兴奋起来,觉得自己做了一件了不起的事情。他对呆呆看着他的奶奶笑着说:“我饿了。”长大以后再提起这件事,张亚勤都慨叹:“这件事情给了我勇气,日后再遇到各种困难时,想起这件事,我就明白没有什么事是过不去的。 ”
孩子的世界总是充满梦想。每次坐公交车,在他眼里,公交车司机无疑是一个英雄般的人物,着实了不起。不过,当公交车司机的梦并没有做多久,张亚勤的偶像又变成了雷锋叔叔。而军棋、美术、二胡、乒乓球也都曾经是亚勤一度的梦想,加上聪明,学什么都快,往往是初学的几天搞得轰轰烈烈,等学得差不多了,很快就又有新东西吸引住了他。“9岁那年,有一天吃过晚饭,我又开始拉二胡。母亲突然走过来,伸手就把二胡夺了去,并让我站起来。我还没明白是怎么回事,只能那么呆呆站着。没想到母亲把二胡摔在一边,弯腰就冲我来了两巴掌。没有任何缘由就挨打,我委屈地哭了,这时母亲又拿来我曾经很心爱的画笔和画得还不错的画稿,严厉地问道:‘你看看,这是你的画,你不是说要当画家吗?画了没几天,又迷上了二胡。你到底是想做画家还是音乐家呢? ’”
张亚勤这才明白母亲是为什么打他,他从来没见过母亲发这么大的火,母亲接着说:“亚勤,你只是一个普通人家的孩子,将来总要自己养活自己。所以你从现在起做事情就要有恒心。做好一件事并不难,难的是坚持下去。 ”
张亚勤一下子就明白了母亲的用心:“其实我母亲一直都想培养我的天赋,她总觉得以我的聪明,只要用心地钻研下来,总会在某一方面有所建树。然而,她却慢慢发现我也像其他孩子一样,做事没什么长性,喜欢把所有的学习当游戏,喜新厌旧,没有一个兴趣能够坚持不懈。做一件事情,三五个月过去,一样可以忘得一干二净。这让她很担心,担心长此下去我会成为一个浮躁的人,做事三心二意,最后一事无成。于是,她生平第一次打了我。”
直到现在,母亲含泪问的那句话一直敲打在他的心上:“你以后到底要干什么,你没有一技之长,长大了怎么生存? ”张亚勤感觉到母亲的声音和手都是颤抖的。从那以后,选择和坚持成为张亚勤做任何事都要认真考虑的问题。
张亚勤感悟:发现简单
人的某些性格特质,在牙牙学语的懵懂之初就已经潜移默化地形成了。比如智商,你一出生就决定了,这就像一台电脑的硬件,几乎没有改变的可能。比如性格和观念,基本上都在你5岁之前定型。但有些东西则是可以通过教育改变的,比如说沟通的能力、知识、判断力,像用户界面一样。就这样构成了一个人完整的人格系统架构,并决定着命运的走向。
这个世界很复杂,你需要培养在复杂的世界里发现“简单”的本领,因为最后你在很困惑的时候,人的本能是一个如此简单但又无比可靠的东西,这是任何动物生存的根本。但是如果你从小的环境太过简单,你也许很难获得这种本能。
学生们总问我怎么理解成功。这其实就是简化你的人生选择的过程。长远来看,你选择的事情一定要让你感觉到快乐,不要想这个事情别人会怎么想。那么,你必须要独立,要自己把事情想清楚。很多时候、很多环境下,你都无法要求完全平等。你的一生会很多次面临这样的局面,所以还是要独立,要明白自己在干什么。
每个人一生中都有大的转折点。在中国,有些大事情是别的力量作决定,但很多小事情就不一样。你的不同选择就影响了你的道路。人最重要的是判断力,比别的能力可能重要100倍。如果判断失误,那么别的能力再强都没用。
(摘自文汇读书周报)
张亚勤小传
张亚勤,男,1966年出生在山西省太原市。
1978年考入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大学毕业后,又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中国科技大学电子工程专业的研究生。
1986年就读于乔治·华盛顿大学。 1989年获得电子工程博士学位。
张亚勤12岁进入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开始电机工程的学习,之后成为全国年龄最小的大学生,23岁便在美国获得了博士学位。 1998年,年轻的张亚勤已经在美国东部的Sarnoff公司担任多媒体实验室的主任,带领一个团队负责数码影像、多媒体网络、多媒体信息系统等领域的研发工作。同年回到中国创建微软研究院。现任微软全球资深副总裁、微软(中国)有限公司董事长、微软中国研发集团主席。张亚勤博士在美国,中国及国际上获得过诸多专业奖项和荣誉,包括1998年美国电子工程师荣誉学会授予的“杰出青年电子工程师奖”等荣誉称号。


MSN空间完美搬家到新浪博客!

广告赞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