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印刷出版 > 报纸 > [转载]《大连晚报》:范曾流水线作画再惹争议

[转载]《大连晚报》:范曾流水线作画再惹争议

luyued 发布于 2011-05-01 17:01   浏览 N 次  
原文地址:《大连晚报》:范曾流水线作画再惹争议作者:郭庆祥

京沪媒体惊爆:大连籍收藏家郭庆祥出示范曾现场作画图片

郭庆祥表示,由于金钱作祟,“流水线画”、“任务画”和“垃圾画”大量出现

范曾流水线作画再惹争议

大连籍收藏家郭庆祥批评范曾流水线作画引起诉讼事件后,受到广泛关注,我们今天需要什么样的艺术批评?大众为何看不到真正的艺术批评了?23日,《美术博览》和《美术天地》杂志在上海作家协会举办了“关注艺术批评研讨会”,许多批评家认为导致目前艺术批评严重缺位的原因是金钱作祟。

据《京华时报》报道,讨论会上,著名作家白桦、陈村,文艺评论毛时安、朱国荣、吴亮、柯文辉、谢春彦等认为,现在的文艺评论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有的一味评功摆好,有的甚至被金钱和利益捆绑。

报道中提到,收藏家郭庆祥认为,由于书画界、批评界和收藏界对艺术鉴赏的麻木,听不到中肯的批评,导致现在的收藏者碰到疑惑找不到方向,一些画家在媒体上误导审美取向,把自己复制自己的流水钱作业方式,变成了“艺术”,这是在损害社会利益。

极为相似的“老子出关”

墙上悬挂着十张大幅宣纸,画面都是相似的“钟馗”模样的古代人物头像。


范曾在现场作画

《东方早报》报道,在此次讨论中,郭庆祥还拿出了5张范曾现场作画的图片,图片大多表现范曾在一排悬挂着的空白宣纸上逐个作画的情形。一幅图片上,墙上并排挂着十张宣纸,范曾正站立纸前作画,每张画上逐个画着钟馗的脑袋,然后再逐个画上身子,人物形象大致相同。还有一张图片,并排的十张画上,是极为相似的《老子出关》。所有画面均未着色;此外,还有范曾作画的近照。

据《新京报》报道,郭庆祥称,这组图片为范曾一位弟子拥有,他是偶然得到这些图片的,图片中所表现的范曾流水线作画的场景与其十多年前看到的一模一样,“范曾的这种作画方式完全不能称为艺术创作,而是自己复制自己的流水线作业,是种伪艺术。”

《东方早报》报道,理论家江宏批评说:“这个玄机就在经济利益上。其实买画前如果真正关注过范曾,就一定会知道这种画肯定是流水线出来的,你们看到范曾的画大部分是一张脸,比如他画的李白,可以说成杜甫,也可说成李时珍。”

报道也提到,评论家刘传铭曾是范曾的好友,他说:“范曾的流水作画、以次充好等作为一个现象来批评并没有问题。”但既然是一种现象,就要寻找根源,“我跟范曾是有感情的,早在上世纪80年代,范曾就曾说出‘我之所以能够成功,内靠官僚,外靠奸商’这样的话,也许他是想歪打正着,却使那些想出未出名、想得到钱、想被市场与体制认同而又得不到认同的人,从某种意义上是何等的欢欣鼓舞——这也是‘范曾现象’(产生的原因)。”

郭庆祥曾在接受国内各大媒体采访的时候,讲述了他说范曾流水式作画的依据:“1995年荣宝斋业务经理米景阳找到我,称他的好友范曾在法国购买了一处房产,因没钱支付房款了,请我帮忙买范曾200张画。我打了200万过去,一个月左右,范曾就画完了100张作品,题材与技法严重雷同,疑问之下,我到了范曾在北京的画室,结果一看,很多3平方尺的宣纸都用吸铁石整齐地吸在墙上,‘老子出关’、‘钟馗’等题材几乎和前100张没什么两样,都是这几个人物造型来回组合……”

对于郭庆祥的说法,当时还有些人存疑,据《青年报》报道,这组图片在网上出现后,引起了轩然大波,网友感叹向来讲究一气呵成的中国书画,竟也可以这么画出来的。

据《京华时报》报道,郭庆祥表示,好的艺术创作需要有真情感动,但由于金钱作祟,导致目前画坛出现了大量“流水线画”、“任务画”和“垃圾画”。他认为,以范曾为代表的“流水线画家”,在国画、油画界大量存在,题材、样式几十年不变,已玷污了艺术。还有些画家挖空心思去搞美术界的地位,到处应酬或敷衍一些“任务画”,有些美院学生受到金钱和庸俗画风的影响,创作出一些丑恶的“文化垃圾”。让这样的画家占领社会文化资源,将严重误导全民的审美。

郭庆祥表示,如何让藏家能买到真正有价值的艺术品,还需要批评界敢于说真话,真正起到提高大众审美、对整个社会有价值、有意义的作用。

广告赞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