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印刷出版 > 报纸 > 临汾晚报2007年10月23日特稿

临汾晚报2007年10月23日特稿

luyued 发布于 2011-05-02 00:14   浏览 N 次  
朝闻鸟啼晚听雨 袅袅炊烟飘墨香文/刘 晚 襄汾县南贾镇西尉村,与丁村博物馆隔河相望,西尉村的村民们说,清晨能听到丁村的公鸡报晓,傍晚能看见丁村袅袅升起的炊烟。村里人以“尉”姓居多,是尉迟敬德的后裔。据县志记载,从乾隆年间至今,这里出过一个翰林、两个进士、四个举人。书法家赵鼎新和漫画家李二保就出生在这个村子。自古以来,这里的村民以崇尚文化为荣,和其他的农村相比,西尉村里有崇尚文化的四大特点。
特点一:
家家都把字画藏

西尉村有300多户人家,1000多口人,家家户户都以收藏字画为荣。在这些普普通通的农家里,甚至还收藏有郑板桥的真迹。
村里有两个商店,一个是卖日用品的小卖部,另一个就是赵峰字画店。去小卖部的,买上油盐酱醋转身就走;而到字画店里的,人们常常是站在字画前津津有味地研究横竖撇捺、丹青墨迹。字画店里,赵鼎新的字画是抢手货,因为赵鼎新先生生前就被誉为“襄汾的财富”,去世后,赵家的后代轻易不出售其字画。而赵鼎新先生的胞弟赵建新的字画在这里供不应求,往往是作品还没有裱好,就有人订走了。
在西尉村,村民把未出嫁的姑娘唤作“妮子”。妮子到了出嫁的年龄,父母为她置办嫁妆时,字画是首先考虑的,并且最好是名家字画。因为嫁妮子的人家暗地里都在比,比谁家妮子陪嫁的字画多,谁家妮子陪嫁的字画出于名家。谁家盖了新房要装修房子,字画必定是少不了的,亮堂堂的新房里,一挂上字画,立刻就觉得上了档次。村里人家为儿子办喜事,装饰新房时,新房里一定也要有幅名家的字画来点缀。办喜事这天,亲友们前来祝贺,议论的焦点常常是围绕着新房里挂的是哪位名家的字画。等新媳妇的嫁妆抬到的时候,人们关注的不是存折上有多少钱,而是看那陪嫁的字画有几幅,有没名家字画。
特点二:
土窑洞里练字忙

在村子的主街道上,赵铭新正拿着毛笔在墙上写着“卫生公约”,在村里,这些活他都无偿地承包了。赵铭新是书法家赵鼎新先生的四弟,写得一手好毛笔字。
赵铭新的家在村旁的沟边,一溜儿陈年的土窑洞,以前住窑洞的人都搬到村子里住瓦房了,赵铭新是土窑洞最后的留守者。推开他家土窑洞的门,一股泥土的芬芳扑面而来,低头走进窑洞的里屋,我不禁大吃一惊,窑洞里满满的全是字画,满屋子都飘着墨香。桌子上,还摆着墨迹未干的书法作品,苏轼的《念奴娇 ·赤壁怀古》:“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到底是亲兄弟,字里行间颇有赵鼎新的风骨。赵铭新的老伴儿去世几年了,儿子和儿媳在北京打工,这样一位留守老人,陪伴他的只有一只叫“乖乖”的小狗。每天,他除了在炉灶上烧点粗茶淡饭,其余的时间都用来练习书法。
站在赵铭新的土窑洞前,眼前的田野沟沟壑壑,对面则是丁村民俗博物馆,看着这情这景,我恍然明白,这位在土窑洞里练书法的老人,对书法的爱,不搀杂任何有关名利的成分,是百分之百的爱!
特点三:
满村转的“孝顺床”

早就听说西尉村有个满村转的“孝顺床”,冒着蒙蒙细雨,我在一户农家的院落里看到了这张“孝顺床”。
从外观上看,这床和普通木床没有什么两样。当村委主任启动机关时我才明白,这张“孝顺床”在当初设计时确实费了不少苦心。床的正中间,是个圆洞,便盆般大小,洞的旁边有个机关,当床上的人需要大小便时,拉开这个机关,床上的人就能方便了。放枕头的地方也有一个机关,它可以随着人的需要,把床的上半部垫高或垫低,如此一来,床上的人就能安然地靠起来喝水吃饭。
说起“孝顺床”,村里88岁的老人史英杰和76岁的老人鲁冬至讲起了一连串的故事。
当年村里有一个小媳妇,不辞辛苦侍侯她的公公,赢得村里人的夸奖,后来人们都叫这个小媳妇为“好媳妇”。这位“好媳妇”的儿子叫春奎,春奎的媳妇,自然被人们唤作“春奎媳妇”,“春奎媳妇”就像当年“好媳妇”侍侯公公那样,侍侯着她的婆婆“好媳妇”,且特意找木匠设计制作了这张“孝顺床”。“好媳妇”百年以后,“春奎媳妇”就回介休上班了,留下了这张“孝顺床”,留下了这段美丽的佳话。从此以后,这张“孝顺床”就满村转了,谁家老人生病了,谁家的老人瘫痪了,都会来借这张“孝顺床” 用。
于是,“孝顺床”上继续演绎着一代又一代好媳妇的故事。
特点四:
支书住着敞口房

走进西尉村,我总找错村支书张建峰的家门。在村民的指点下,我来到了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人家,这就是村支书的家?这让我多少感到有些意外。
走进这个院落的时候,更大的意外印入眼帘,主房拆了,家具放在厢房里,除了床上挂着蚊帐外,看不到一件像样的家具。村支书家的主房由于缺工短料盖得断断续续,因为村里的事村支书忙得不可开交,加之下雨停工的缘故,也就没时间操心自家的房子。
与村支书一家人住的敞口房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村西刚刚给大学生“村官”盖好的四间漂亮的现浇顶房子。
张建峰高兴地说,选聘优秀大学生担任村干部,是省委确定的加强基层组织和干部队伍建设,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举措。大学生“村官”来了就好了,他们能带领农民致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所以一听说村里要来大学生“村官”了,村干部和村民赶紧在学校旁边选了一块好地基,抓紧时间盖了这四间现浇顶房子,为的是给他们提供一块良好的工作“阵地”。
离开西尉村的时候,隔河相望的丁村已经升起了袅袅炊烟,晚风中弥漫着几缕淡淡的墨香,天边挂满了缤纷的云彩。那一刻,我深深地感觉到这个社会主义新农村前进的步伐。
广告赞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