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拖着一条乡村的尾巴(南宁日报访谈原始版)
luyued 发布于 2011-05-02 07:02 浏览 N 次他,拖着一条乡村的尾巴
——黄土路访谈
(注:这是原始版,发表时据版面做了删节,题改为:《黄土路:扎根乡村的写作,一路向着城市攀援 》)
■罗四鸰
经历苦难,会让你获得一种真正的底层的立场
罗四鸰:黄土路,你的名字挺怪的,第一次听到你的名字,我都忍不住笑了,你怎么取这个做笔名?
黄土路:我读大学时开始写诗,当我觉得该有个笔名的时候,恰好看到一首诗,题目就叫《黄土路》,我姓黄,而且是一个农村的孩子,所以觉得用“黄土路”来做笔名挺合适的。这个笔名用起来竟有快二十年了,曾有人问过我,这个笔名有何意?我给这个笔名想过很多种解释,比如,我开玩笑地说,鲁迅说过,世上本没有黄土路,只是人走多了,就有了黄土路;比如,黄色的黄,土匪的土,路霸的路;比如,一年土,二年黄,三年不认黄鼠狼……其实我真正喜欢的是这个名字所具有的乡村的标签,它就像一件心灵的外衣,我永远也脱不下来。
罗四鸰:收到你新出的诗集《慢了零点一秒的春天》,我几乎一口气看完,尤其认真看了《我的成长史》,让我感慨万千。没想到你宽厚笑容背后有着这么多复杂的故事,经历了那么多苦难。我很奇怪,为什么苦难的经历,反而让你的文字非常平和,甚至你的性格也是,几乎没有一点苦难的痕迹?
黄土路:其实苦难是人生的一种善良的教育,它会化成你骨子里的某种东西,一直支撑着你。如果你经历过大悲痛,当其他苦难,其他复杂的际遇再迎面而来的时候,你就有可能不再为物喜、为已悲了,这就是一种平和。苦难会让你获得更多的人生经验,它对你的人生,对你生命的承受能力,是一种拓宽。最重要的是,经历过苦难的人,他的人生的视角会放得更低,对卑微人群,对他人的苦难,他更容易产生一些感同身受的同情,这是一种真正的底层立场,因为你的心永远是同那些卑微苦难的生命是站在一起的。这两年,刊物倡导一种底层写作,许多作家蜂拥而上写底层,但我们读到更多的是对苦难的展览,作家与苦难之间,总还是隔着什么,究其原因,就是缺少一种悲悯的情怀。对于一个作家来说,我们所缺少的也许不是故事,不是虚构故事的能力,而是缺少一种爱。鲁迅写孔乙已,写阿Q,写祥林嫂,他的心里是真正地爱着他们的,这是一种大爱。我觉得爱应该是一个作家的精神境界。因为爱,他才会对丑恶产生愤怒,因为爱,他才会更同情和关注苦难。
我的家乡在广西巴马瑶族自治县一个名叫赐福的乡村。我的父亲曾经是一位猎人,母亲在我十五岁的时候就去世了,因此在十七岁之前,我把一个乡村少年该经历的都经历了,比如放牛,打柴,担水,摘桐果,种玉米,收玉米,插秧,割稻谷,甚至耕地耘田,体力劳动的沉重和繁杂,对人的肉体的承受能力是一种考验。后来,读大学的时候,为了挣自己的生活费,我还做过家教、摆地摊卖书、挖地基、扫教工宿舍走廊、冲男生厕所、到隔壁的师范学校给毕业生照相等活,即便是工作以后,为了弟妹的学费,我还贩卖过明信片。生活在一点点地塑造着我,让我变成了一个貌似平和的人,但在我内心的沟壑里,却隐藏着许多悲情的东西,有时想起来甚至情不自禁,但文字就像一只温暖的手,它一直在不停地抚摸着我,我最终会平息下来。
罗四鸰:不止一次听你说起河池师专(今河池学院)。还听说,你第一次踏进这所学校的大门时,大热天竟还穿着很厚的衣服。在河池师专,立志学物理的你逃逸到文学这条路,甚至想从数学系转到中文系,结果没成功,还多读了一年。在那里,你还认识了一些经常听你挂在嘴边的朋友,如东西、凡一平、何述强等,那段生活对你影响很大吧。
黄土路:如果说赐福村是我人生的起点,河池师专就是我文学人生的零公里处,她是一个懵懂少年的心灵苏醒之地。我进入河池师专的时候,两位师兄,东西已到《河池日报》副刊部工作,凡一平正在上海复旦大学作家班读书,他们是桂西北这所学校里所有有着文学梦想的学生的楷模。入学不久,我开始立志:在河池师专三年,我一定要在《河池日报》发表一首诗。但入学不久,东西就在自由来稿里,选发了我的诗歌处女作了。这对一个刚学会走路的人来说,是多大的鼓励啊。我记得我从河池师专数学系毕业的时候,我已在刊物上发表四十多篇小说、散文、诗歌了,同学们还帮我油印了一本诗集《阿光的声音》。现在,我从这所学校毕业已十多年了,想起这所学校,我不禁怀念那里自由的文学空气,还有那些曾在那里做过梦的师兄师弟:何述强、冯文东、区晓菲、杨合、费城、牛依河、卜安、乌丫……一个学校的文学传统,就是这样由一代代人用梦想垒集下来的。
罗四鸰:你的经历蛮丰富的:乡村中学教师、画报社职员、报纸副刊编辑,现在做文学刊物,给人的感觉是一直在路上,但你描述你的将来却是:一个简单平和的逗人喜爱的老头,这让我不由捧腹而笑,但又觉得你的将来确实会是一个这样的老头。
黄土路:我觉得写作就是一种独善其身,就是让你与周围一些丑恶的事情拉开距离,这是一种默默的修为的过程。写作应该让一个人更明白自己,明白人生,明白社会。在人的一生中,会有很多东西迎面扑来,你心里装着的,怀里揣着的,手里挥霍的,能有多少东西呢?写作让我明白了,什么东西是我需要的,什么是我不需要的,这种提前到来的“不惑”之感,让我的生活回到一种简单的状态:上班,下班,读书,写作。我暗暗希望自己早日变成一个老头,那是希望自己能早把一些事情看淡,让世事在胸中通透明达,那时,老,便真的是人生的一种境界了。但变老又谈何容易?那几乎需要你一辈子默默地去修炼,这是一个漫长的人生过程。
我的写作就像一根青藤,它扎根乡村,却一路向着城市攀沿
罗四鸰:读你的文字,有两种不同的东西,你的散文多记录你个人的成长,对乡村的记忆和怀念;而小说却多是表达着都市人的感受,对城市的抗拒和讽刺。这让我想起你曾经对自己做的比喻,拖着乡村的尾巴进入城市。我好奇的是,乡村和城市,对你的写作分别意味什么?
黄土路:在乡村,人与人之间都是熟人,不是邻居,就是亲戚,三姑六婆,爷伯叔侄,抬头不见低头见,人与人之间多是温情的。而城市,除了朋友,同事,你面对的都是陌生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大都是紧张的,冷漠的,但它同时也给你提供了很多发展的机会。所以许多进了城的乡下人,一方面怀念着乡村的温馨,一方面不得不面对着城市的复杂紧张的人际关系,这就是一种悖论。对我来说,乡村就是我生命的根部,它塑造的了我的性格,脾气,以及为人处事的方式,而城市对我来说永远是一种诱惑,我不得不从心里去喜欢它,甚至忍受它对我们的扭曲。我们的写作,一方面要面对着乡村的变迁,一方面又要融入城市的霓虹,这就是一种撕扯。我觉得我的写作就像一根青藤,它扎根于乡村,却一路向着城市攀沿,不管城市还是乡村,我希望它在我生命里开出一朵朵花,哪怕它是平淡无奇的。
罗四鸰:维特根斯坦曾说,要看到眼前的事物多难啊。在当下文学中有一个很大的毛病,就是看不到生活,要么在历史中搜罗扒剔、要么在书房中胡编乱造。而你的文字却给人鲜活的现场感。比如《车祸》(诗)、《事件:抢劫》(诗)、《年夜饭》(短篇小说)、《小李下个月来看你》(短篇小说)等等。
黄土路:谢谢你这么认为。你提到的这几篇东西,确是我生活里长出来的东西。但生活远比我们想象的来得更丰富,我们看新闻,往往能看到比我们的虚构更触目惊心的现实。所以,一个写作者,他一方面要做的,就是努力地把握好现实,解决写作的“扎根”问题,另一方面,则要通过虚构,显示自己的创作能力。我觉得我一直在探索中,还谈不上有什么成就,所谓前路茫茫,我会一直努力的。
罗四鸰:你的一些小说和散文想象非常奇特、手法也很现代,给人怪诞荒谬的印象,比如《垃圾桶》(小说)、《地球上的那点破事》(随笔)、《逃跑的榕树》(随笔)、《洗衣机》(短篇小说)、《赶往巴格达》(短篇小说),却把当代都市人的生存处境和感觉鲜活地表达出来了,里面透露的冷幽默让我想起美国50年代的黑色幽默小说。
黄土路:我一直认为自己是一个沉重的人,甚至在与别人沟通上,也有着欠缺,但最近,不少朋友却说,在我的有些慢吞吞的性子里,有着一些不动声色的冷幽默,我不知道自己真的是这样。很多年来,中国作家的写作基本上就是“正面强攻”,我觉得,这种沉重的写作让我的阅读时感疲惫。一定有一种写作,让你的阅读有一种举重若轻的效果,比如东西,他在《耳光响亮》里的反讽和夸张。我曾尝试用一种完全虚构的方式来写作,你提到的这几篇作品,就是完全想象的产物,想象能给我带来快乐。
罗四鸰:你的散文《母亲,送你到土地深处》短短一千多字,却写了四年,读了令人动容。这篇散文可以说代表了你写作的特点:慢,但却真挚。在读你的作品时,都能感受到你深厚的情感,无论对乡村、亲人的怀恋,还是对城市讽刺和抗拒。但你也有不少散文却写得很奇怪,比如《爱情一块三毛八》《翻出来晒晒》《地球上那点破事》等,像精短的小说。说说你对散文的理解吧。
黄土路:我早期的散文一直在记录自己的情感。母亲去世后,在好长的时间里,我觉得自己无法把持母亲去世带来的伤痛,所以一篇写给她的祭文,我竟写了整整四年。再后来,我的写作几乎都是杂乱无章的,一下子写散文,一下子写诗歌,一下子写小说,每样都舍弃不下。突然有一天,我感觉应该有一种东西能把小说、散文和诗歌的写作打通,这就是细节,于是我尝试着把虚构引入了散文写作,去年,我在《健报》开的专栏里就写了几篇这样的东西。如《让更多的人看到火车》:为了让更多的乡亲们看到火车,我虚构了在山地上用木头造一列木头火车的可笑的事情。但我觉得,尽管内容是虚构的,但我表达的愿望和感情是十分真实的,这种真实也同样也能把读者打动。这种情感,我觉得应该是散文的内核所在。不过,我的尝试,也引起了一些误读,比如有朋友把它当小说来读,有些年选把我的散文当小说收入。对我来说,这是多么有趣的事情啊,我甚至突发奇想,假如有一天我尝试去练习飞行,说不定有一天,我真能飞起来。
罗四鸰:你最初的写作是从诗歌开始的,而且一直在写,却很少去发表。如今,诗人在人们心目中几乎成了怪物,你也自嘲说捱过一个诗歌无用的年代。那你为什么还在写诗呢?今年还出版了自己的诗集。
黄土路:我写诗,仅仅是内心的一种需要。从1989年至今,我写诗竟快二十年了,开始苦于无处发表,但真正能发表了,心里竟没有发表的欲望了。在物质主宰着人们心灵的时代,诗歌对他人是无用的,它只是诗人内心的一眼泉,涵养着诗人在俗世中日愈枯燥的内心,所以发表与不发表是无所谓的。今年,我觉得该与自己的诗歌时代做一个告别了,就把自己的诗整理出来,结集出版。诗集出版后,我陆续给几十个朋友寄了书,没想到短短两个多月,就收到朋友们的二十多篇反馈文字,令我不知所措——这更让我相信,好的诗歌是为朋友而写的,如果连朋友们都不喜欢你的诗歌了,就不会再有别人去喜欢你的诗歌了。
我们的写作,该是到向我们本民族致敬的时候了。
罗四鸰:很喜欢你的短篇小说《桂村的田螺姑娘》,你把一个壮族传说颠覆的面目全非了。你的民族文化对你的写作有多大影响?
黄土路:田螺姑娘的故事,是小时候母亲给我讲的,母亲去世后,一想起她,我就想到这个故事,它里面蕴含着底层人们对生活的美好的愿望。前年,我下决心写这个故事,但真正下笔,就发现单纯地重述一个民间故事,是没什么新意的,于是我将它进行了彻底的颠覆:田螺姑娘嫁给达泥以后,在几种权力的压制下,竟过着痛苦不堪的生活,田螺姑娘发现,做人是痛苦的,做田螺才是幸福的,后来她真的变回了一只田螺。这个小说,我给它赋予了现实的意义。你问我,本民族文化对我的写作有多大的影响?以前我一直从内心里否定这种影响,但现在我才发现,这是一个多么愚蠢的想法啊,这就像一个人,他怎么可能否定自己身体里流淌的血液?最近两年来,我读了不少本民族的东西,我发现,在一些民间故事里,竟蕴含着写小说必要的那种大道理,这让我惊讶。《桂村的田螺姑娘》就是我向本民族文化致意的一个小说吧。我们的写作,该是向我们本民族致意的时候了。
罗四鸰:广西在当代文坛上名家辈出,以前有三剑客,后来又有一批新锐,如李约热、映川、锦璐等。请你谈谈自己对广西小说家的印象。
黄土路:广西作家在我的心中,是一个令人骄傲的群体,从东西、鬼子、凡一平、黄佩华等几位老师,到李约热、锦璐、映川、朱山坡、纪尘、橙子等,他们都是从土地里直接长出来的。他们风格各异,每个人都是一片风景,不像有些省份,写作的风格有着明显的趋同性。一方面,他们都写出了“自己”,另一方面,正是他们的群体发力,使得新桂军在中国文坛的影响已达十年之久。
应该说,我是他们当中一个微不足道的一员。我今年已经三十七岁了,也明显地感到自己肩上的责任,我想,我也该到以我的作品,向他们表达敬意的时候了。
(罗四鸰,复旦大学中文系现当代文学博士)
黄土路简介
黄土路,原名黄焕光,壮族, 1970年8月生于广西巴马农村,毕业于河池学院数学系和广西师大中文系在职研究生班,现就读于鲁迅文学院第七届全国中青年作家高级研讨班(青年作家班),为《红豆》杂志副主编,广西作家协会理事,壮族作家促进会副秘书长。曾被聘为广西第二届签约作家、南宁市第三届签约作家、南宁文学院客座教授;被评为南宁市文联成立五十周年优秀文艺家、第六届全国当代少数民族文学研究园丁奖。
1988年开始文学创作,小说、散文、诗歌分别发表于《作家》、《花城》、《青年文学》、《天涯》、《上海文学》、《长城》、《散文》、《美文》、《青春》、《广西文学》、《星星诗刊》、《诗歌月刊》、《新大陆诗刊》(美)等刊,并被《中华文学选刊》、《短篇小说选刊版》、《诗选刊》等转载,入选《21世纪年度小说选-2006短篇小说》、《2005文学中国》、《2005中国年度网络文学》、《北大年选x2005诗歌卷》、《2006中国诗歌年选》、“香港中学生好书大家读”系列等选本。其中,短篇小说《年夜饭》在《广西文学》“广西小说新势力11家”发表后,被《中华文学选刊》转载,入选《21世纪年度小说选-2006短篇小说》,获第四届《广西文学》广西青年文学奖。
2007年7月,诗集《慢了零点一秒的春天》由青海人民出版社出版,诗集电子书由上海作家协会签约推出。
《当代小说》“青年小说家档案”、美国《今天》杂志网络版“今天推荐”栏目、《广西日报》等,曾对其创作进行推介。为广西70年代出生的主要作家之一。
黄土路
- 06-19· 你猜是真还是假
- 06-19· 中国受危机影响超预期
- 06-19· 自吃河蟹
- 06-19· 祖传秘方治疗脱发====发明
- 06-19· 《中国信息报》头版头条
- 06-19· 中国信息报半月精彩观点
- 06-19· 说话要和谐
- 06-19· 和谐将被和谐
- 06-16· 李嘉诚今年首次增持长实
- 06-14· 模式创新 产业集群提速奔
- 06-14· 80後捱貴租 變「縮水蝸居
- 06-14· 汉字激光照排系统
- 06-14· 美联储不急于升息
- 06-14· [恶搞]万物有时离别有时相
- 06-12· 中国石油(601857)转载:股市
- 06-12· 原创:大港油区首届报告文
- 06-06· 厦门网络元宵晚会
- 06-06· "夏商卡"我最喜爱的网络元
- 06-06· 舞出“妖”一样的女人-
- 06-05· 曾经的惊心动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