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印刷出版 > 报纸 > 关于“杨柳青”落幕 22日短信录

关于“杨柳青”落幕 22日短信录

luyued 发布于 2011-05-02 11:48   浏览 N 次  
关于“杨柳青”落幕· 22日短信录
赵梅锦:第一次知道,言论也要采访。晓得了何为严谨!/第一次知道,专栏可以开二十年。晓得了何为坚持!/有泪!无言!/有泪,万千感动以泪相拥!/无言,万千思绪难以言表!/送别我心中的偶像!/送别新闻界的良心!
“完美的谢幕”,谢的是过去的辉煌。一段完成的历史,任由后人去评说。您的心未老,你的情犹在。文章千古事,哪有退隐时?!“杨柳青”停了,手中笔难停;廿年专栏了了,满腔热血难了。晚辈期望您身体健康,热待您更多的新作问世。(《家庭百科报》)[09:58]
梁陆涛:两天没有看报,今天上网恶补,方知发生了这样大的事情。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每个人都只能是一滴水。能靠自身的天赋与努力掀起点浪花的,是才俊;能掀起点大浪的,是精英;还有能改变河水流向的,那恐怕就不是一般人力所及。在“杨柳青”完美落幕之际,我向你深表敬重!(散文家、杂文家)[10:55]
马勇:二十年非凡历程,八百篇纸墨文章;一杆思考的铁笔,满腔的赤子之情;融思想、激情、文采于一炉,寄兴趣、精力、心血予生命。斯人斯文,令后生汗颜,更使学生感佩!(《石家庄日报》评论部)[12:20]
蒋玉琪:二十年不长,对于历史只是一瞬。二十年够长,对于一个个人专栏。但“杨柳青”停得还是让人感到突然:激流勇退?不是你的风格。不管怎样,即使真的成了历史,“杨柳青”也已经是河北日报让人回味的一页。(《河北工人报》)[13:23]
赵学勤:为什么众多读者对“杨柳青”依依不舍?“杨柳青”,一个民生疾苦常挂心间,为民鼓与呼的人民记者。杨柳青青春色新,天下谁人不识君?/江山代有才人出,这是历史发展的规律。“杨柳青”用自己的笔记录了一个时代的轨迹,已经成为新闻史上一座高耸的丰碑,一座时代的丰碑。(石家庄市信息管理学校)[16:06]
赵 敏:“杨柳”没人浇灌,难以再“青”,就让它变成一个标本吧。(《杂文月刊》副总编)[16:40]
刘 锋:“杨柳青”太重了,一个人总负重前行,会很累,并且一个专栏的风格,还是对文章有所限制的,这样看来,“落幕”岂不是可以轻装上阵?岂不是一件好事儿?(《大众阅读报》副总编)[17:02]
鲁开盛:“杨柳青”的华丽落幕,当属善终。以个人风格与魅力创办专栏,开了河北评论的阵地。但杂文化的言论,未必适合当今宣传的需要,是故要拿掉。(从某种意义上说,储瑞耕可以“退休”,“杨柳青”却不可以“退休”。)我猜想,“杨柳青”见报稿只是一部分,会有相当多的呕心之作未必能见光。今天“杨柳青”高调谢幕,对储先生来讲是功德圆满的最后总结,但对言论阵地来讲并不是什么好事。虽然《河北日报》如今另有两个言论栏目,但其与“杨柳青”恐怕还不能同日而语。一句话,思想解放任重道远!其实,现在言论的空间是越来越窄了,好多杂音都要被和谐掉的。这种越来越窄,一方面来自上面压力,一方面也来自于媒体的挥刀自宫。(《河北青年报》时评主编)[17:26]
陈 栋、王丽明:媒体不可无言论,言论不可无品牌。“杨柳青”是河北日报评论品牌的代表,也是中国新闻评论品牌建设的一个重要象征。“杨柳青”的成功提升了河北日报品牌的品质品位,承载着河北日报人的执着与梦想。/杨柳青是一个评论专栏,却更像一个活生生的人。她深入社会的肌理,用真诚、智慧、良知讲述着平凡且真实的故事,传播着简单却深刻的道理,升华着普适又实用的思想。/“杨柳青”的精神并非几个词、几句话、几篇文章能够写得完,因为她是一本书,一本永远读不完、体会不尽的书……/作为时评爱好者和研究者,我们期待“杨柳青”精神能够永存!/即使储瑞耕先生没有精力主笔“杨柳青”了,但“杨柳青”这个品牌应该保留,可不可以考虑转变为一个“开放征稿的评论专栏”? (陈栋为华中科技大学博士研究生、武汉黄鹤楼漫天游文化传播公司总编辑,王丽明为华中科技大学文华学院新闻系教师)[20:20于武汉]
广告赞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