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印刷出版 > 报纸 > 谈“君子有畏无惧”

谈“君子有畏无惧”

luyued 发布于 2011-05-03 13:37   浏览 N 次  

11月29日,普陀桃花岛的潘女士接到“桃花工商所所长”的电话,要求其订阅价值999元的《工商法律法规》书籍,把钱汇入指定账号。潘女士去汇款时路经工商所,打算现场交款,才被告知自己差点上当(见12月3日《舟山晚报》)。这种骗局并不新鲜,可老有人跳进全套里,据11月27日《重庆晨报》报道,一伙骗子采用同样的方法,半年之内在重庆到手10余万元。

受骗者多是生意人,按理说生意人应该比一般人精明才是,他们怎么舍得把白花花的银子拱手送给骗子呢?其实他们也有自己的精明之处:要敢不买书,不就是得罪了某位官员?得罪了当官的,他们难道不会想方设法来找自己的麻烦?人家卖书开价虽高,但背后的公权力更是得罪不起,罢了罢了,还是破财免灾吧。“为避免损失不买书——官员找麻烦——损失更大”这条连线显然肯定不符合“法律逻辑”,但是我们扪心自问,它是不是在日常生活中出现过、因此很符合“生活逻辑”呢?美国前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说过,民主社会,有四种自由是不能随意被剥夺的,即言论自由、信仰自由、免于匮乏的自由和免于恐惧的自由。从受骗者的心理来看,他们显然没能享受到“免于恐惧的自由”。因此破解此类骗局,最紧要的不是“加强教育,提高防骗意识”等等,而是破除对“官员无故找麻烦”的恐惧。

《论语》中提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同时孔夫子还说: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由此可见,孔子以为君子的生活应该是有畏无惧的。君子畏的是什么?是自然规律(天命),是圣贤的教诲(圣人之言)。畏大人较难解释,不过从《孟子》“唯大人为能格君心之非”(只有大人能够改变国君心中错误的观念)的说法来看,君子所畏的大人,不是身居高位者,而毋宁是能够“行道”的正人君子。除了对自然规律和合理的社会规则的敬畏外,君子并不害怕其他的东西。要是整天东怕西怕、疑神疑鬼,又怎么可能做到“君子坦荡荡”呢?

孔子从来不认可“富二代”、“官二代”,认为即使你爸不是李刚,只要自己努力,也可以成为君子。对于仲弓忧惧自己的出身,他打比方说:一头红色的小牛犊,角也很漂亮,能因为是耕牛生的就不用它祭祀了吗?用现代语言来翻译一遍,就是社会应该给每个人提供公平的竞争机会,人不能因为出生时社会地位、经济地位的不平等,而丧失凭借自身努力提高社会地位的可能性。在这种社会里,显然人们会敬畏规则和法律,而不会害怕各种“潜规则”和无理伤害。反之,如果一个社会父亲对儿子“恨铁不成钢”,儿子对父亲“恨爹不成刚”,那我们必然充满恐惧。高考时有人能凭借莫名其妙的加分上好大学,毕业了有人的出路早被安排好,做小生意总有人来吃拿卡要,就连坐火车也会因为买不起动车车票而忍受“晚到就作废”的待遇……在第一种社会中,我们会“有畏无惧”,大家都可以做个君子;在第二种社会里,你不妨也试试做个“有畏无惧”的君子——结果是大家嗤之以鼻的规则和法律你偏偏敬畏、大家奉若神明的官员和“潜规则”你觉得并不可怕,于是你就会被这个社会淘汰——想听到瓦缶齐鸣,自然要流行一种敲碎黄钟的规则。

周灭商以后,商的遗民居住在宋国,一直被讥讽为“亡国之余”。孔子的祖先来自宋国,父亲又是个早亡的低等贵族,可以想见,玩“拼爹游戏”一定会落下风。因此《论语》中规划的种种社会理想,自然和夫子早年的遭遇分不开,一直处于恐惧中的人,自然渴望一个有畏无惧的社会。现在读《论语》、办“孔子学院”、宣传孔子都颇为热门,我只希望弄这些的时候也能想想孔子的理想。


MSN空间完美搬家到新浪博客!

广告赞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