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印刷出版 > 报纸 > 110,要个盘

110,要个盘

luyued 发布于 2011-05-03 13:37   浏览 N 次  

闲着也是闲着,晚饭还煲着,女儿在楼下与邻居家的几个疯玩,走吧,坐船到滨港路对面去逛逛。

坐的还是五元钱一趟的小舢板。到对岸只要几分钟可以到达。每次船主问我,去哪里去哪里?我自己也不太清楚要去哪里,反正就把我扔在对面某个码头便是了。即使再晚,家就在对岸,只需耐心等上一会,有时拼命招手跺脚,总有有一艘船载我到对岸灯火阑珊处。所以我喜欢这种散漫的游走状态,没有目的,不加约束。

快上码头,一个老汉比划着骂道:“中生一样开介快,会死西西特。”方才发现快轮在航道上飞速跑过,浪花扑腾,直把小舢板晃得在浪尖上颠打。老汉仍不解气,依旧骂骂咧咧。不管他,上码头到冷库。一群人在织网,这样的盛景如今已不多见。拍了几张,均不满意。我现在对拍片提不起兴趣,缺少创意,只是机械地按着快门,回看照片时也不会如从前一般大呼小叫——我担心,拍照已淡出了生活。那么,还有什么能取代摄影曾给我的充实与愉悦呢?片质越来越差,连糖水片的水平也无非企及。唯一能够安慰自己的是,也出了几个不大不小的专题。然而那不是摄影的要旨。织网的男女,并不介意我举起相起的动作,只是又错将我当成了记者,一个劲得倒苦水:“你去反映反映,渔民连老保也没有。”他们说是的实话。不是说,职业无高低贵贱之分嘛,辛苦了在半辈子,居然养老也成了问题。如今失海的渔民一再增多,变业形势又如此恶劣,渔民已沦为新一代的贫民。“我不是记者,即便是记者,也帮不上忙。”我只是个摄影爱好者,我们的主流媒体不喜欢听到异样的声音。前几天看到《舟山晚报》头版胡姓记者的照片,说是春捕形势喜人,比去年同期产量增加不少,多亏了休渔期。我不知道他是如何统计出来的,不过报纸就喜欢如此腔调的言论。吾国万岁,吾民万岁。

回到码头,老汉走近小屋。我说能拍几张吗?结果被他痛骂一顿。说什么,你拍的照片能赚钱,没经过我同意之类的,报纸如果登了,要告你……他一遍一遍地说,从码头说到冰库织网的人群里。那架势,好像我与他八辈子结仇了。真想骂他一阵,想想可能老年痴呆了,于是就放宽心随他说骂吧。我还有拍点照片。码头边是个修船厂,我以前来过一两次。进去,看到一堆垃圾上躺着一只方向盘,直径有一米。想到博爱茶行陈列着这样的船盘,不禁想收入囊中。问一外地管工地的人,多少钱,他说要一百多。有点含糊,最终终于报出价格180元。我靠,抢劫啊,不要了。又转了一圈,遇到另一个中年男子,说起此事,希望他能做个中介,帮我还价。后来开口110元,拿下,走人。临走,说起老船上的用品,那男子说,指南针蛮好的,但不要塑料的,要最老的木头。他要我留个电话,以后有货给我留着,我报手机号码,船上马达声太杂,他没听清。

骑电瓶车把方向盘驮到博爱茶行,老板不在,女儿和几个朋友在喝茶聊天。果然店里有几个盘,盘的价格要看款式,看木料,看年代。梨花木的那个最贵。而我回收的那个,自我感觉过新,而且木料也应该是藤草。尽管管船厂的老头一个劲地说是红木制成的,但,谁信。这东西拿来,本身就是来玩玩的。哈哈。



广告赞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