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定情歌》背后的故事
luyued 发布于 2011-05-03 21:17 浏览 N 次
转载:http://blog.sina.com.cn/s/blog_4aa3c327010009e8.html
静谧的冬夜,辗转无眠。起身披上晨褛,来到窗前,独自凝望弥漫着灰蒙蒙青雾的夜空。下雨了,纷纷扬扬的雨花绚烂地绽放着,杳无声息地零落入地。在雨花入地的那一刹那,纯洁的生命会破碎吗?或许只留下一缕悠悠飘飞在空中的纯白色的回忆。
望雨的视线开始模糊,玻璃窗蒙上了一层淡淡的水雾。在这样的夜晚,我想起一个人,一个不该被忘记,却被湮没50多年的音乐家,一个一生与中国第一情歌结下不解之缘,却终生未婚的音乐家。我返身躺在床上,打开随身听。
“跑马溜溜的山上,一朵溜溜的云哟,端端溜溜地照在,康定溜溜的城哟……”这首脍炙人口的《康定情歌》,以其朴实醇厚的民风、浓郁炽烈的情感、优美流畅的旋律,被评为世界十大民歌。上世纪70年代,这支歌更作为惟一的中国歌曲被选录进一张镀金唱盘,被美国“旅行者二号”宇宙飞船带上了太空,成为人类寻找天外知音的“宇宙之音”。然而在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这首一直被认为是民歌的《康定情歌》却开始出现作者版权归属的争执。当时,康定所在地的《甘孜报》曾以一万元巨奖,悬赏寻找此歌的作者。
“月亮弯弯,弯弯……”歌声在耳畔流泻着……
《康定情歌》采写者是谁?我记得小时候,曾听三叔说过,他曾与《康定情歌》的采写者同事过。当时我年少,未加注意。
去年底在文联开会后,几个文朋诗友到一同好家里听歌,一曲《康定情歌》让大家如痴似醉。
我不由提起《康定情歌》的作者。这时,福建华侨大学工会干部何强毅一语惊人:“《康定情歌》的作者是惠安县洛阳镇人吴文季!他的侄儿是我的同事。”我想起三叔说过的话,判定此言可信。
两天后,我与何强毅一路风尘赶到洛阳镇,找到福建华侨大学工会副主席吴冲西。吴冲西的哥哥吴翀浒也从厦门赶来。吴翀浒动情地讲起了不为人所知的往事。他出示了早些年记者采访《康定情歌》首唱者喻宜萱的材料,喻宜萱证实《康定情歌》的采写者为已故的泉州籍音乐家吴文季。研究《康定情歌》多年的《甘孜报》总编辑郭昌平也否定“《康定情歌》为王洛宾改编”说法。在吴翀浒的讲述中,一个历经沧桑、为音乐奉献一生的音乐家形象浮现在我们眼前。
《康定情歌》的原形是康定雅拉乡三道桥民间的“溜溜调”。1947年,南京国立音乐学院作曲系学生吴文季到当时的西康省康定县采集民歌,在那里收集到“溜溜调”,写成《跑马溜溜的山上》。他回到南京后,找到当时该校的江定仙教授为这首歌编配。江先生写出了钢琴伴奏,并出版了五线谱的民歌集,把《跑马溜溜的山上》改名为《康定情歌》。江先生当时还将民歌集送给了他的同学——后来享誉中外乐坛的著名女高音歌唱家、声乐教育家喻宜萱,由喻宜萱演唱。康定“溜溜调”的原曲调略为简单,而《跑马溜溜的山上》却具有很好的和声和旋律,这就是采写改编的结果。正因为经过改编,才使《跑马溜溜的山上》从康定“溜溜调”原型脱颖而出,成为脍炙人口的美妙乐曲。
然而,这样一个为音乐事业做出杰出贡献的音乐家却一生命运坎坷。吴文季先生1918年出生于惠安洛阳。他年轻时立志投身抗日运动,曾在武汉、重庆一带边做工,边学习音乐。他曾经参加爱国学生运动被国民党特务追捕。解放战争时期,他参加了解放军。吴文季不但是采写《康定情歌》的音乐家,而且是新中国乐坛初创时期为数不多著名的男高音歌唱家。他在二野文工团领唱的《英雄们战胜了大渡河》,以其雄浑、圆润的男高音,“震动了整个乐坛”(时乐蒙语),受到时为中国音乐家协会副会长时乐蒙的高度赞赏,吴文季也因此受到贺龙同志亲切的接见。之后,作为男高音歌唱家,吴文季的歌声不但唱遍白山黑水和战火纷飞的朝鲜前线,而且多次随同周恩来等中央首长出访,唱遍东欧六国,为共和国乐坛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吴文季在总政文工团时,曾与团里的同事下乡到康定地区慰问演出并搜集民歌。在那里,他与当地的群众对山歌。歌声款款传深情,当地一位姑娘爱上了吴文季。后组织出面,向那姑娘说明对山歌只是慰问演出的工作需要。那姑娘哭了,吴文季也依依不舍地离开了康定。
天有不测风云。正当事业有成之时,因被有关部门怀疑有历史问题,1953年他被遣送回老家福建惠安洛阳。那时,吴文季正与一北京姑娘热恋。他的恋人是重庆青木关音乐学院民乐系学生、音干班的同学阮菠。他们从音乐里开始了两情相悦的交往,她喜欢把头依偎在吴文季怀里,听他为她轻轻地唱歌。那段时间是他们一生中最幸福的时光,她为他写了许多诗词和散文,然后沉醉在她美丽的诗句中。吴文季被遣送回家那天,她来送行了。火车开走了,吴文季望着她在车上拼命地朝他挥手,泪水忍不住夺眶而出。
在泉州汽车站,接人的吴翀浒第一次看到了他的叔叔吴文季。叔叔头发很黄,满脸憔悴,正值盛的他脸上还带着与年纪不相符的皱纹。叔叔的憔悴让吴翀浒心痛万分。
回到泉州,吴文季的身心都承受着极大的创伤。他打电话给女朋友,电话是她哥哥接的,她哥哥让吴文季不要再找她。那时,他多想紧握黄昏中最后一抹如火的血阳,用尽全部的深情,去点燃槁木成灰的生命和爱情。可是他做不到。为了不连累姑娘,吴文季无可奈何地写了一封信寄到北京,说他们缘分已尽,分手吧。从此,与中国第一情歌有着不解之缘的他终生不谈爱情,终生未婚。在那无情的岁月里,他的那一曲情歌给多少人心中带来一缕温馨,却无法抹平他自己心中的创伤。
吴文季身处逆境,却依然以一个艺术家特有的敏感和一个赤子的忠诚,率先以艺术的形式,热情地讴歌了千百年来备受凌辱的惠安妇女。1959年,他与张玉春合作的《阿兰》舞剧参加省汇演,并选送华东演出;他自编、自导、自己作曲的舞蹈《丰收之夜》晋京参加国庆十周年献礼。有史以来,惠安女第一次以历史主人的姿态登上舞台,把颠倒的历史重新颠倒了过来。今天,惠安女题材的创作吸引了海内外无数艺术家的目光,而吴文季无疑是筚路褴褛开山的第一人,他表现惠安女为数不少的音乐、舞蹈创作,尤其是《阿兰》、《丰收之夜》、《崇武民兵》、《八级浪》等歌舞,至今依然不失其经典的意义。
不能让一个为音乐事业做出贡献的、命运却如此坎坷的音乐家的名字就这样被埋没了。
2003年10月11日,《泉州晚报》、《东南早报》、《泉州晚报·海外版》同时报道了我采写的题为“《康定情歌》采写者为泉州人”的新闻,并配发吴文季与总政文工团的同事在一起的照片。各地报纸及新华网、《福建之窗》等网站纷纷转载。“《康定情歌》采写者为泉州人”一文也在康定所在地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引起热烈反响。新闻见报后,吴文季当年在泉州工作时的同事、学生以及友人,纷纷给我打电话、写信,深情地回忆吴文季当年的工作情况,表达对吴文季先生的怀念之情。
在一个下着秋雨的黄昏,我敲开了当年晋江专区歌剧团团长、原泉州市戏剧家协会主席何勋先生家的门。何勋回忆说,当年吴文季受到不公正待遇,但他忍辱负重,依旧尽心尽力地为家乡、为艺术、为父老乡亲辛勤劳作,他的作品,他的人格,在亲友们的心目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吴文季当年的学生、泉州歌剧团演员陈伯强含泪回忆:当年吴文季老师身患重病,仍每天早上6时准时踩着风琴给学生们练声,教他们运气,对艺术、对学生倾注了无限的爱。有一次,半导体收音机里响起“跑马溜溜的山上,一朵溜溜的云哟”的歌声,吴老师一怔,接着长叹一口气,他告诉学生这是他到康定搜集、记录、整理、改编出来的。1964年,吴文季被清除出泉州歌剧团,从此以琢打石子卖钱为生……
在陈伯强的哭诉中,我的眼前仿佛站立一个面容憔悴的中年人。他一个人静静地站着,听着风吹过的声响,什么都不去想,因为没有什么值得此时此刻去喜,去怒,去哀,去乐。然后他步履蹒跚地走向村里的石子场,他冰凉苍白的左手按住疼痛难忍的肝部,本应把笔写出更多音乐作品的右手拿着锤子。汗从他的脸上流了下来……
1966年初春,冷风呼啸。当时光完成一朵花的开落,当季节只褪剩一种凄冷的颜色,吴文季走了,一朵音乐之花在风雨中飘零。吴文季病逝于家乡,年方48岁。在这个寒冷的春天,一颗明澈透亮的心,依然没有丝毫的埋怨。他孤独一人走了,只有他惦念一生的情歌,在天宇陪他一程。
数十载之后,记忆里的那个秋天里的晚晴,依然凄楚而美丽。我无法看着他那颗寻求幸福的心是如何在无望中离去,我只能任凭自己枯坐于黄昏的角落哭泣。终于,终于,一曲情歌痛彻了我的整个生命。
《康定情歌》流行于世已50多年,可吴文季的名字却被埋没了长达半个多世纪。
文革后,泉州市政府宣布为他恢复名誉。他在泉州艺校和晋江专区歌剧团的同事和学生们满怀深情地为他镌刻下“他一生坎坷,却始终为光明歌唱”的墓志铭。2002年9月10日,康定所在地四川省甘孜州宣传部长等人特地来到惠安洛阳,在吴文季先生墓前献花,感谢他让《康定情歌》走出深山,走向全国、全世界。康定人看你来了,吴老先生,你是否还想回到你魂牵梦萦着的康定。
今年初春,我又一次来到吴文季先生墓前。夕阳照在洛阳江畔,吴文季先生墓前绿草茵茵。我给吴文季先生献上了一束鲜花。
多少梦想,多少过往,多少期待,都已随风而去。但一曲情歌不朽。吴老先生有知,当欣慰。
“跑马溜溜的山上,一朵溜溜的云哟,端端溜溜地照在,康定溜溜的城哟……”每当这音乐响起,便有淡淡的惆怅萦绕心间。
这时,吴文季先生你,和关于你的回忆,便会令我心中隐隐作痛。
望雨的视线开始模糊,玻璃窗蒙上了一层淡淡的水雾。在这样的夜晚,我想起一个人,一个不该被忘记,却被湮没50多年的音乐家,一个一生与中国第一情歌结下不解之缘,却终生未婚的音乐家。我返身躺在床上,打开随身听。
“跑马溜溜的山上,一朵溜溜的云哟,端端溜溜地照在,康定溜溜的城哟……”这首脍炙人口的《康定情歌》,以其朴实醇厚的民风、浓郁炽烈的情感、优美流畅的旋律,被评为世界十大民歌。上世纪70年代,这支歌更作为惟一的中国歌曲被选录进一张镀金唱盘,被美国“旅行者二号”宇宙飞船带上了太空,成为人类寻找天外知音的“宇宙之音”。然而在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这首一直被认为是民歌的《康定情歌》却开始出现作者版权归属的争执。当时,康定所在地的《甘孜报》曾以一万元巨奖,悬赏寻找此歌的作者。
“月亮弯弯,弯弯……”歌声在耳畔流泻着……
《康定情歌》采写者是谁?我记得小时候,曾听三叔说过,他曾与《康定情歌》的采写者同事过。当时我年少,未加注意。
去年底在文联开会后,几个文朋诗友到一同好家里听歌,一曲《康定情歌》让大家如痴似醉。
我不由提起《康定情歌》的作者。这时,福建华侨大学工会干部何强毅一语惊人:“《康定情歌》的作者是惠安县洛阳镇人吴文季!他的侄儿是我的同事。”我想起三叔说过的话,判定此言可信。
《康定情歌》的原形是康定雅拉乡三道桥民间的“溜溜调”。1947年,南京国立音乐学院作曲系学生吴文季到当时的西康省康定县采集民歌,在那里收集到“溜溜调”,写成《跑马溜溜的山上》。他回到南京后,找到当时该校的江定仙教授为这首歌编配。江先生写出了钢琴伴奏,并出版了五线谱的民歌集,把《跑马溜溜的山上》改名为《康定情歌》。江先生当时还将民歌集送给了他的同学——后来享誉中外乐坛的著名女高音歌唱家、声乐教育家喻宜萱,由喻宜萱演唱。康定“溜溜调”的原曲调略为简单,而《跑马溜溜的山上》却具有很好的和声和旋律,这就是采写改编的结果。正因为经过改编,才使《跑马溜溜的山上》从康定“溜溜调”原型脱颖而出,成为脍炙人口的美妙乐曲。
然而,这样一个为音乐事业做出杰出贡献的音乐家却一生命运坎坷。吴文季先生1918年出生于惠安洛阳。他年轻时立志投身抗日运动,曾在武汉、重庆一带边做工,边学习音乐。他曾经参加爱国学生运动被国民党特务追捕。解放战争时期,他参加了解放军。吴文季不但是采写《康定情歌》的音乐家,而且是新中国乐坛初创时期为数不多著名的男高音歌唱家。他在二野文工团领唱的《英雄们战胜了大渡河》,以其雄浑、圆润的男高音,“震动了整个乐坛”(时乐蒙语),受到时为中国音乐家协会副会长时乐蒙的高度赞赏,吴文季也因此受到贺龙同志亲切的接见。之后,作为男高音歌唱家,吴文季的歌声不但唱遍白山黑水和战火纷飞的朝鲜前线,而且多次随同周恩来等中央首长出访,唱遍东欧六国,为共和国乐坛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吴文季在总政文工团时,曾与团里的同事下乡到康定地区慰问演出并搜集民歌。在那里,他与当地的群众对山歌。歌声款款传深情,当地一位姑娘爱上了吴文季。后组织出面,向那姑娘说明对山歌只是慰问演出的工作需要。那姑娘哭了,吴文季也依依不舍地离开了康定。
天有不测风云。正当事业有成之时,因被有关部门怀疑有历史问题,1953年他被遣送回老家福建惠安洛阳。那时,吴文季正与一北京姑娘热恋。他的恋人是重庆青木关音乐学院民乐系学生、音干班的同学阮菠。他们从音乐里开始了两情相悦的交往,她喜欢把头依偎在吴文季怀里,听他为她轻轻地唱歌。那段时间是他们一生中最幸福的时光,她为他写了许多诗词和散文,然后沉醉在她美丽的诗句中。吴文季被遣送回家那天,她来送行了。火车开走了,吴文季望着她在车上拼命地朝他挥手,泪水忍不住夺眶而出。
在泉州汽车站,接人的吴翀浒第一次看到了他的叔叔吴文季。叔叔头发很黄,满脸憔悴,正值盛的他脸上还带着与年纪不相符的皱纹。叔叔的憔悴让吴翀浒心痛万分。
回到泉州,吴文季的身心都承受着极大的创伤。他打电话给女朋友,电话是她哥哥接的,她哥哥让吴文季不要再找她。那时,他多想紧握黄昏中最后一抹如火的血阳,用尽全部的深情,去点燃槁木成灰的生命和爱情。可是他做不到。为了不连累姑娘,吴文季无可奈何地写了一封信寄到北京,说他们缘分已尽,分手吧。从此,与中国第一情歌有着不解之缘的他终生不谈爱情,终生未婚。在那无情的岁月里,他的那一曲情歌给多少人心中带来一缕温馨,却无法抹平他自己心中的创伤。
吴文季身处逆境,却依然以一个艺术家特有的敏感和一个赤子的忠诚,率先以艺术的形式,热情地讴歌了千百年来备受凌辱的惠安妇女。1959年,他与张玉春合作的《阿兰》舞剧参加省汇演,并选送华东演出;他自编、自导、自己作曲的舞蹈《丰收之夜》晋京参加国庆十周年献礼。有史以来,惠安女第一次以历史主人的姿态登上舞台,把颠倒的历史重新颠倒了过来。今天,惠安女题材的创作吸引了海内外无数艺术家的目光,而吴文季无疑是筚路褴褛开山的第一人,他表现惠安女为数不少的音乐、舞蹈创作,尤其是《阿兰》、《丰收之夜》、《崇武民兵》、《八级浪》等歌舞,至今依然不失其经典的意义。
不能让一个为音乐事业做出贡献的、命运却如此坎坷的音乐家的名字就这样被埋没了。
2003年10月11日,《泉州晚报》、《东南早报》、《泉州晚报·海外版》同时报道了我采写的题为“《康定情歌》采写者为泉州人”的新闻,并配发吴文季与总政文工团的同事在一起的照片。各地报纸及新华网、《福建之窗》等网站纷纷转载。“《康定情歌》采写者为泉州人”一文也在康定所在地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引起热烈反响。新闻见报后,吴文季当年在泉州工作时的同事、学生以及友人,纷纷给我打电话、写信,深情地回忆吴文季当年的工作情况,表达对吴文季先生的怀念之情。
在一个下着秋雨的黄昏,我敲开了当年晋江专区歌剧团团长、原泉州市戏剧家协会主席何勋先生家的门。何勋回忆说,当年吴文季受到不公正待遇,但他忍辱负重,依旧尽心尽力地为家乡、为艺术、为父老乡亲辛勤劳作,他的作品,他的人格,在亲友们的心目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吴文季当年的学生、泉州歌剧团演员陈伯强含泪回忆:当年吴文季老师身患重病,仍每天早上6时准时踩着风琴给学生们练声,教他们运气,对艺术、对学生倾注了无限的爱。有一次,半导体收音机里响起“跑马溜溜的山上,一朵溜溜的云哟”的歌声,吴老师一怔,接着长叹一口气,他告诉学生这是他到康定搜集、记录、整理、改编出来的。1964年,吴文季被清除出泉州歌剧团,从此以琢打石子卖钱为生……
在陈伯强的哭诉中,我的眼前仿佛站立一个面容憔悴的中年人。他一个人静静地站着,听着风吹过的声响,什么都不去想,因为没有什么值得此时此刻去喜,去怒,去哀,去乐。然后他步履蹒跚地走向村里的石子场,他冰凉苍白的左手按住疼痛难忍的肝部,本应把笔写出更多音乐作品的右手拿着锤子。汗从他的脸上流了下来……
1966年初春,冷风呼啸。当时光完成一朵花的开落,当季节只褪剩一种凄冷的颜色,吴文季走了,一朵音乐之花在风雨中飘零。吴文季病逝于家乡,年方48岁。在这个寒冷的春天,一颗明澈透亮的心,依然没有丝毫的埋怨。他孤独一人走了,只有他惦念一生的情歌,在天宇陪他一程。
数十载之后,记忆里的那个秋天里的晚晴,依然凄楚而美丽。我无法看着他那颗寻求幸福的心是如何在无望中离去,我只能任凭自己枯坐于黄昏的角落哭泣。终于,终于,一曲情歌痛彻了我的整个生命。
《康定情歌》流行于世已50多年,可吴文季的名字却被埋没了长达半个多世纪。
文革后,泉州市政府宣布为他恢复名誉。他在泉州艺校和晋江专区歌剧团的同事和学生们满怀深情地为他镌刻下“他一生坎坷,却始终为光明歌唱”的墓志铭。2002年9月10日,康定所在地四川省甘孜州宣传部长等人特地来到惠安洛阳,在吴文季先生墓前献花,感谢他让《康定情歌》走出深山,走向全国、全世界。康定人看你来了,吴老先生,你是否还想回到你魂牵梦萦着的康定。
今年初春,我又一次来到吴文季先生墓前。夕阳照在洛阳江畔,吴文季先生墓前绿草茵茵。我给吴文季先生献上了一束鲜花。
多少梦想,多少过往,多少期待,都已随风而去。但一曲情歌不朽。吴老先生有知,当欣慰。
“跑马溜溜的山上,一朵溜溜的云哟,端端溜溜地照在,康定溜溜的城哟……”每当这音乐响起,便有淡淡的惆怅萦绕心间。
这时,吴文季先生你,和关于你的回忆,便会令我心中隐隐作痛。
上一篇:东南早报:“终结者”要重回好莱坞? 下一篇:夹漈草堂
相关资讯
- 06-19· 你猜是真还是假
- 06-19· 中国受危机影响超预期
- 06-19· 自吃河蟹
- 06-19· 祖传秘方治疗脱发====发明
- 06-19· 《中国信息报》头版头条
- 06-19· 中国信息报半月精彩观点
- 06-19· 说话要和谐
- 06-19· 和谐将被和谐
- 06-16· 李嘉诚今年首次增持长实
- 06-14· 模式创新 产业集群提速奔
最新资讯
- 06-14· 80後捱貴租 變「縮水蝸居
- 06-14· 汉字激光照排系统
- 06-14· 美联储不急于升息
- 06-14· [恶搞]万物有时离别有时相
- 06-12· 中国石油(601857)转载:股市
- 06-12· 原创:大港油区首届报告文
- 06-06· 厦门网络元宵晚会
- 06-06· "夏商卡"我最喜爱的网络元
- 06-06· 舞出“妖”一样的女人-
- 06-05· 曾经的惊心动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