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印刷出版 > 报纸 > 夹漈草堂

夹漈草堂

luyued 发布于 2011-05-03 21:17   浏览 N 次  

夹漈草堂

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沈鹏题字

中国佛教协会主席赵朴初题字

郑樵(1104年—1162年 生于北宋崇宁三年﹐卒于南宋绍兴三十二年),字渔仲,南宋兴化军莆田(今福建莆田)人,居夹漈山(即东山﹐在福建莆田西北)﹐世称夹漈先生。博通经旨﹑礼乐﹑文字﹑天文﹑地理﹑虫鱼﹑方书。宋代伟大的史学家和科学思想家,是一位具有世界影响的文化名人。为中国文化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在见证了数百年沧桑的夹漈草堂上,对郑樵的研究刚刚开始。《通志》这部书籍被赋予了令人惊诧的长久性,它是不朽的,它和它的作者将永远活在伟大的历史中。》“集天下书为一书”《通志》全书200卷,六百多万字,是中国历史上继《史记》之后又一部规模宏伟的纪传体史书郑樵被梁启超誉为史学理论三大家之一,他的思想不仅在国内史学界,而且在国际史学界都产生了深远影响。近百年来史学界对郑樵的研究已经取得很高的成就,对郑樵的著作也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出版,且已发表和出版了一批有较高水准的学术论文和著作,对郑樵的史学思想、目录学思想、文献学思想、图书馆学思想、治学精神等问题都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使我们能够对郑樵这样一位伟大的史学家有了更全面、更深入的了解。

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通志》书成,第二年春,高宗还临安,诏命郑樵将《通志》缴进,高宗授他枢密院编修官,是时,他已病逝,终年58岁。

郑樵一生述著颇丰,多达81种,669卷,又459篇。其中著名的《通志》就是在夹漈草堂中写成的。如今,草堂附近,尚保存不少与郑樵有关的遗迹,如瞻星台、曝书石、洗砚池等。民国10年(1921年),涵江商人陈志阳和广业群众集资,在草堂后山东边新建一座“胜迹殿”,为石构屋宇,题额曰“草堂胜迹”。1997年,政府又拨款修葺草堂,修建郑樵纪念馆,以崇尚这位终生著书立说的我国著名史学家。

因一代伟人郑樵而闻名天下的夹漈草堂,位于荔城北面约40公里的新县镇夹漈山间,是“莆田二十四景”最为偏僻的一个景区;也正是由于郑樵的人格魅力,在草堂周围又展现出自成体系的“夹漈二十四景”。

“万古不磨修史笔,四山长护著书堂。”题写在夹漈草堂的楹联概括了郑樵的不朽业绩和草堂特殊的地理位置,夹漈山山势连绵,五条支脉像五条巨龙腾云驾雾昂首向上,在草堂周边形成五座葱翠欲滴的山峰,主峰书亭寨海拔662米。夹漈草堂正处在五峰簇拥的山坳里,当地人美其名为“五龙聚会”。草堂坐北朝南,三面环山,背后是高高的书亭寨,前面无遮无拦,视野开阔。郑樵的《草堂记》对这里清幽绝尘的环境有过生动的描述:“斯堂也,本幽泉、怪石、长松、修竹、榛橡所丛会,与时风、夜雨、轻烟、浮云、飞禽、走兽、樵薪所往来之地。溪西之逸民,于其间为堂三间,覆茅以居焉。”

夹漈草堂傍石而筑,石壁至今尚在。宋乾道五年(1169),兴化军知军钟离松把草堂改成瓦屋,并题额“夹漈草堂”,以供后人瞻仰。草堂代有修葺,解放后也多次重修、扩建。夹漈草堂已被改造为郑樵纪念馆,馆名系赵朴初先生所书,馆壁上有郑樵画像及图赞,廊庑上镶嵌着今人翻刻的郑樵有关夹漈草堂的诗文及历代名人朱熹、陈俊卿、刘克庄、郑侨、纪昀等人的题赞。最能引发后人追思的是南宋状元、宰相郑侨的诗《题夹漈草堂》:
杪秋寻远山,幽怀郁冲冲。草堂跨层崖,夕阳山影空。
高人辞天禄,结交杖藜翁。游氛暗九土,岁晚余曷从。
冷冷夹漈水,谡谡长松风。思之不可见,泪落秋云中。

草堂左后方数十米处有胜迹殿,系石构殿宇,二进,由过厅、正殿组成,题额“草堂胜迹”。该殿是涵江商人陈志阳和当地群众于1921年集资兴建的。殿前有一株数十龄毛茶,冬春之际灿灿然红花满树。殿侧有桂树,九秋时节馥郁的香气布满山坳。殿门有联:“三十年力学不下山,度量包罗天地;五百部著书曾诣阙,精神贯彻古今。”正殿供奉夹漈先生塑像,先生蔼然端坐,两眼发出烛照大千的灵光。圣迹殿被当地人叫做“无尘山房”,殿内既无蛛丝虫迹,也无烟尘沉积,据说从未经拂扫,何以如此洁净,堪称夹漈山一奇。殿左有两个石砌洗砚池,上池外方内八角,下池外方内圆。今人在上池边上安置一个龙头,涧水顺龙头汩汩注入池中。

夹漈草堂周围景点甚多,自古就有“夹漈二十四景”之称。较为有名的是:登山路上的“下马石”——我国著名理学家朱熹拜访郑樵时下马步行的起点。草堂西侧200米处的“出米石”。草堂西侧约100米处的“占星石”——郑樵站在石上夜观天象。此石突兀山间,站在石上仰望上苍,天宇特别低,确是观察天文的好地方。草堂前面约100米处的“晒书石”——石长60米,宽35米,相传郑樵每年都要把书拿到这块石上晒太阳,以防霉变。此外,还有摇篮石、修史堂(芗林寺)、搬柴坑、乌纱石、放生池、石龟石蛇、东山采药、曲水流觞等等。每一个景点都隐藏着美丽动人的故事。

1997年,政府在拨款重修夹漈草堂的同时,还在草堂后山树立了一尊栩栩栩如生的郑樵石像。先生端坐在苍松翠柏之间,左手捧书,右手执笔,作凝神静思状。石像是根据当代著名画家范曾所作的郑樵像精心雕刻而成的,是夹漈先生刻苦治学精神的形象写照。

夹漈草堂既是莆田市一个独具特色的旅游景区,又是内涵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近年来,市、县以及草堂所在的新县镇不断加大景区开发力度。新辟的盘山公路通达夹漈草堂,游人可免除跋涉之苦。供电专线也翻山越岭直达草堂,人们如果有兴,可以在这里感受一下郑樵当年夜观天象的情景。新千年伊始,造价20万元的“郑樵故里”山门在白沙与新县的交界处动工兴建,将吸引更多的人前来缅怀古迹、凭吊先贤,领略夹漈先生超越时空的思想价值和人格魅力。


郑樵题夹漈草堂诗

堂后青松百尺长,堂前流水曰汤汤。
西窗尽是农桑城,北牖无非花葛乡。

罢去精神浑冉冉,看来几案尚穰穰。

不知此物何时了,待看临流自在狂。


堂后拖柴堂上烧,柴门终日似无聊。
蓼虫不解知辛苦,松鹤何能慰寂寥。

述作还惊心力尽,吟哦早觉鬓毛凋。

布衣蔬食随天性,休讶巢由不见尧。

题南山书堂

一泓澄澈照人间,明月团圆落古湾。

不向奔流随浪击,独持高洁伴云间。

禅房夜静留清鉴,阆苑仙归坠碧环。
留到轩前心转逸,了无纤翳可相关。


泉州郑姓源流

编者按:福建省政协委员、国立华侨大学华侨研究所副教授林少川在泉州文史界早有蜚声,他的近作《泉州百家姓源流》就泉州百家姓氏的得姓由来、入泉经过,及其传衍播迁历史一一作了简明生动的叙述,并开设专栏在《泉州晚报·海外版》连载,深受海内外读者的欢迎。

郑姓源流

●郑氏为泉州第8大姓(台湾第12大姓),排名中国百家姓第23位。

一、郑姓溯源

郑姓源出于姬姓,系周朝王室之裔。郑樵《通志·氏族略》载:“周厉王之少子,宣王之弟桓父友之后也。”《唐书·宰相世系表》记载:“周宣王封母弟友于郑,及韩灭郑,子孙播迁陈宋之间,以国为氏。望出荥阳。”顾名思义,郑氏的来源与郑国有关。郑国是由周朝王室分封而来的,史称周宣王时,封幼弟姬友于棫林(今陕西华县东),建郑国,姬友亦即郑桓公。周幽王时,郑桓公任周朝司徒,见幽王无道,预感将有变乱,就向太史伯请教避祸的办法。太史伯说,位于河南中部的虢、郐两国之间有河、洛、济、颍四水,交通方便,土地富饶,是比较安全之地,可以先把家室和财产安置到那里,以后再利用周王室军占领这块地方。郑桓公依计而行;可惜尚未把一切安顿好,就在“犬戎之难”中被杀害,后来其子郑武公继承父志,帮助周平王东迁,因功被赏赐了虢、郐之间的土地,建立新的郑国,定都新郑(今河南新郑)。其后,郑氏子孙在这一带发展繁衍,世袭郑公称号,直到公元前375年,郑国被韩国所灭而丧国失爵。亡国后的郑国贵族散居于陈、宋之间,为纪念故国,便以国为氏,称郑氏。由于郑姓主要发源于今河南中部一带,这里曾是古代荥阳郡的管辖范围,因此自古就有“天下郑姓出荥阳”之说。郑姓始祖郑桓公之墓,至今仍完好保存在荥阳,成为今之世界荥阳郑氏祖墓。世界郑氏宗亲会1992年12月的盛大规模祭祖活动及1994年9月郑氏立姓2800周年纪念,就是在荥阳和洛阳隆重举行的。

二、郑姓入闽与播迁

早在西晋永嘉年间,也就是距今约1700年前,河南荥阳郑昭就第一个进入福建,成为郑氏入闽始祖。据《福建通志》记载,郑氏为晋朝八姓(林、陈、黄、郑、詹、邱、何、胡)入闽之一。郑昭入闽是为了避乱,但在福建开基入业后,其后裔就以儒业致显,如唐代莆田“南湖三先生”就是突出事例。郑露、郑庄、郑淑三兄弟,结庐莆田南山,构堂讲学,发展教育,繁荣文化。宋代著名学者郑樵和状元郑侨都是郑庄的后裔。郑樵,少年好学,筑室夹漈山麓,因称“夹漈先生”,修《通志》而闻名天下。值得特别一提的是,郑樵的后裔有一支迁入泉州永春仙夹乡,特以“夹漈”来命地名,已发展成为当地一大望族,并且早在明清就开始大量移居南洋,据在菲律宾编篡的《夹漈郑氏族谱》记载,海外族人数量超过了本乡人数。据郑芝龙撰泉州石井本宗族谱序载,南安石井郑氏之始祖,河南光州固始人,唐僖宗光启年间随王潮兄弟入闽,在南安繁衍发展。南安郑氏,明清之际出了一位伟大的民族英雄郑成功,收复台湾。

此外,还有郑氏随陈元光入闽开漳,其后裔亦聚居闽南一带,蔚为巨族。

http://pub.club.163.com/452/1123046147238.html

广告赞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