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声社--青岛最著名的票房(老年生活报连载之20)
luyued 发布于 2011-05-03 22:19 浏览 N 次《老年生活报》连载拙著《青岛与京剧》之20(2010、8、16)——
和声社——青岛最著名的票房
吕铭康
解放前,老青岛的京剧票房非常多。有些票友往往是不仅是归属在一个票房 ,因为那时这都是完全出资自愿,来去自由。但在青岛当时的票房中,建立最早、力量最强、规模最大、历时最长,就当数有30年历史的“和声社”。
1928年,京剧戏迷周鼎忱等人在青岛组织了第一个业余京剧研究组织,取名“和声社”,以“和弦之声,移风易俗”为信条,这正是票房名字的由来。社址暂选保定路28号(原青岛地方银行旧址)。
和声社成立伊始,社长是黄恂伯(青岛上海银行经理),副社长张凤栖(青岛中央银行主任),陈晓初任总干事。此时又邀请吴铁庵、冯子和、徐振芳三位京剧名家加盟,由吴铁庵兼老生教师;冯子和兼旦角教师;徐振芳为净角教师兼司鼓。
以后又有武殿臣(即:武喜永,“富连成”出科)加入,任习武教师。这样一来,和声社的实力当然大增,文戏、武戏都能够兼而演之。
1931年,和声社由保定路迁址湖南路24号底楼。此时,社员已发展到30余人。初为内部彩排,后举行义演活动。
1933年由中国银行、交通银行、福顺德银号、义聚和银号分别出资租赁位于四方路10号的“三江会馆”。京剧名伶王又宸、言菊朋、周信芳、金少山、林树森来青演出时,皆应邀为和声社名誉社员。当时在青的著名戏剧家洪深、著名作家老舍和著名演员俞珊(当时是山东大学校长赵太侔的夫人)也曾是和声社的正式成员,并参加演出。
1937年7月抗日战争爆发。青岛沦陷后,和声社只好暂告解散。
当年冬天,经过陈晓初的奔走,邀请银行界的一些京剧爱好者加入京剧票社活功,由中国保险公司经理郭稚伯出头,将银行界票友组织起来,和声社易名为 “银光社”。成立后,不断举行小型演出活动,票价低廉,收入除必要开支外,均作为教师生活费用。1939年,京剧大师程砚秋来青演出,听了该社票友于振之、刘少泉、张纫秋清唱之后,大为赞叹说:“我走过许多码头,没见过这样好的票房。”
待到太平洋战争爆发,日本军偷袭珍珠港,国内银行界吃紧,银光社只好宣布解散。
1943年3月,由日伪时期青岛总务局局长谢康伯出面,海关官员陈警凡挑头,并吸纳了一些京剧票友加入,遂改名为:“琴樽友韵庐”,继续在“三江会馆”活动。在此期间,程砚秋第三次来青岛演出,在看了“程剧研究小组”的演出后很满意,说:“这不是‘研究小组’,可称作‘青岛程剧团’了。”
1945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后,大家一致同意,取消“琴樽友韵庐”的名称恢复和声社。这时的和声社已经是人才济济,名票荟萃。已经拥有正式社员80人,名誉社员40余人。
此时的和声社是鼎盛时期,并且遐迩闻名。京剧大师梅兰芳、尚小云、程砚秋、马连良、杨宝森等,都来给他们祝贺题词。
1949年6月2日青岛解放,和声社等京剧票房的活动更加活跃。仅解放初期的前三年,和声社与青岛财政金融工会等单位合作,共先后举办了七次大规模的义务演出活动,共演出24场,大小剧目达65出之多。
1955年末,和声社的全部财产和戏箱交给青岛市工人文化宫接管。就这样,有着30年历史的和声社到此结束。在青岛的所有京剧票房中,它历时最长,生旦净丑各累行当最齐全,演出的剧目最多,演出水平最高。在青岛的京剧艺术历史上写上了浓浓的一笔。
1949、1951年青岛和声社等京剧票房义演广告
1950年青岛和声社等京剧票房义演广告
- 06-19· 你猜是真还是假
- 06-19· 中国受危机影响超预期
- 06-19· 自吃河蟹
- 06-19· 祖传秘方治疗脱发====发明
- 06-19· 《中国信息报》头版头条
- 06-19· 中国信息报半月精彩观点
- 06-19· 说话要和谐
- 06-19· 和谐将被和谐
- 06-16· 李嘉诚今年首次增持长实
- 06-14· 模式创新 产业集群提速奔
- 06-14· 80後捱貴租 變「縮水蝸居
- 06-14· 汉字激光照排系统
- 06-14· 美联储不急于升息
- 06-14· [恶搞]万物有时离别有时相
- 06-12· 中国石油(601857)转载:股市
- 06-12· 原创:大港油区首届报告文
- 06-06· 厦门网络元宵晚会
- 06-06· "夏商卡"我最喜爱的网络元
- 06-06· 舞出“妖”一样的女人-
- 06-05· 曾经的惊心动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