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印刷出版 > 报纸 > 【为朋友画像】之3 找到回家的路

【为朋友画像】之3 找到回家的路

luyued 发布于 2011-05-03 22:26   浏览 N 次  

找到回家的路

——家乡人张进良的“杂碎”及其他

对“杂碎”一词的记忆,要追溯到上世纪七十年代。

那时候我十来岁,还是人民公社时期,每个生产队里都喂有牛、驴、马、骡子等牲口,如果有的牲口老了,或者意外死亡,就要杀掉,好肉去卖钱,而那些被称之为“杂碎”的心、肝、肺、肚儿、大肠等,则要分给每家每户。

就是这些“杂碎”的香味儿,弥漫了我饥肠辘辘、一年到头也吃不上几块肉的孩提时代。

张进良是我至今未曾谋面的文友。我们是同龄人,都是生于1963年,我比他生日小不足一月。我们农村老家离得不远,尽管一个属桃城(赵圈镇桥头村),一个属冀州(官道李镇呼家道口村),仅相距十几里地,但民风民俗基本相同,算得上老乡,所以我视他为“家乡人”。

曾在进良兄的博客上欣赏过他的一些文章,后来他又托人给我捎来他出的几本书,其中就有一本书名叫《杂碎》,另一本叫《半瓶庐闲话》。里面记载的都是他日常生活中的所思所想,或者闪光的火花、哲理、思辨,每一句都闪现着农民式的狡黠和智慧,说是“杂碎”,其实都是精华。

进良兄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开始文学创作,几乎和我同时开始。但他是博学的杂家。三十年间,他亦文亦耕,或诗,或画,或印,或收藏,始终没有离开家乡的土地。我在这里不想评论张进良的文笔如何,只是非常羡慕他的这种“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超然精神境界。

我停止诗歌创作十几年了,因为总觉得自己的心悬浮在半空中,我的笔无处落下,心便隐隐的疼。我曾在一首诗中写到:“年少时总想逃离故乡/想故乡时已人到中年/落叶归根时游子归乡”。可是,当我们想要回到故乡时,却找不到回家的路了……

有十几个春节没有回农村老家过了,是山西诗友雷霆的诗集《官道梁诗篇》和进良兄的生存状态深深触动了我。

于是,2011年的春节,我在农村老家呆了四天,熟悉的街道、院落、井台、水闸、场院等深深触动了我,我怀想儿时的阳光、土疙瘩、水坑、瓜棚和芝麻地,摇摇欲坠的土坯房里有我甜蜜的梦……

我在呼家道口的黄土上匍匐探寻,我在呼家道口的村头大声吟咏,不断听到来自生命深处的召唤,一次又一次看到诗歌的光芒在明明灭灭闪现。

这时,我才渐渐明白:这里才是我灵魂的家园,这里才是我诗歌的归属地。于是,我陆续写出了《呼家道口记忆》系列诗歌。

至今没有见过进良兄,我希望有一天能见见这位奇人,去他的“半瓶庐”里喝上几杯,尽管我没有半瓶的酒量,也许更能激发出我的诗的灵感。

《衡水晚报》副总编王建英、冀宝斋博物馆副馆长邵宝明、冀州田园棉老总阴宗杰都是有着深厚乡土情结的文化名人。我曾经与他们有约,待退休后,归隐田园,种二分薄田,搭一架瓜棚,邀二三知己,饮几两老白干,写自己喜欢的文字,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

长大以后才明白,那些所谓“杂碎”,其实都是牲口身上的精华,君不见市场上的“杂碎”比肉还要贵许多。

“杂碎”是精华,更是诗。

进良兄的“杂碎”,让我找到了回家的路。

2011.2.17


MSN空间完美搬家到新浪博客!

广告赞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