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印刷出版 > 报纸 > 【媒体评论】《新民周刊》:香港十年烂片的...

【媒体评论】《新民周刊》:香港十年烂片的...

luyued 发布于 2011-05-06 10:32   浏览 N 次  

  【媒体评论】《新民周刊》:香港十年烂片的价值――评《香港电影血与骨》

  

  《新民周刊》(2010-10-14 13:34:28):香港十年烂片的价值――评《香港电影血与骨》

  香港电影曾经确是一个神话。枪林弹雨下屹立不倒的小马哥,脚底三颗痣、搂着朱茵忏悔告白的至尊宝……这些角色个个如雷贯耳,而风尘仆仆的书生宁采臣伴随着“人生路美梦似路长”的歌声拂袖擦汗、无知无畏赶路的场景,更是一代人( 甚至两代人)共同的记忆和理想的投射。彼时的港片无论在数量、票房、工业化程度等各个方面均居世界前列,更难能可贵的是,在艺术性方面也自成一家。但是,略微了解港片的人都知道,90年代后期,尤其是香港回归之后,港片变得越来越没看头,而CEPA之后的那些“合拍片”更是不伦不类,迷失了方向。汤祯兆的《香港电影血与骨》谈的就是这个时期(大致是 1997到2006十年间)的港片。

  这十年,无甚好片,但汤祯兆仍旧将港片看得很重,或者说是带着一个港人对香港以及电影的深切情感投入到阅片中。在他看来,香港电影所构建的文本世界和香港现实世界是衔接的、交融的,相互印证、难分彼此的。香港电影已然是香港现实生活的一面不说谎的镜子,世间百态均以坦然或羞涩的姿态融于一众好或烂,或不好不烂的电影里。香港政治、经济状况的变化导致了社会、生活、文化方面的变化,一切也都反映在了香港电影导演的意识中。从这个角度来说,香港十年烂片史并非什么也不是。因此,对影片的社会解读和文化批评也就占据了本书的大部分篇幅。汤祯兆认为,红极一时的《麦兜菠萝油王子》最核心的本土性特征,正是对香港身份的开放性思考,某种意义上,也正因为这种思考的“合时宜”才造就了影片的成功。同样,作为社会组成一部分的电影体系自身之现状也能通过电影得到解读和剖析,譬如,作者就认为“2006年的港产片… …曲折地呈现出一整体上的共通主题追求:那就是对精神家园的探索思考”,不谋而合的主题诉求恰巧反映出“创作人仍未能找出新变方向,所以竭力去反省我们究竟走过什么路径,才可以明白眼下为何要面对如此困窘的田地”。而当我们读到“张国荣已被封圣,而过去依存在他身上的阴影价值,已不容于今天的主流意识,何况大家都乐于成为共谋”时,心中的感喟仿佛无 处诉说。

  对一些值得更深层次去观赏的影片,汤祯兆运用了多样化的西方理论进行解读,从荣格的阿尼玛审视刘镇伟的自我修正术所流露出的潜意思层面信息,以苏珊

广告赞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