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端连基层 贴近赢民心--记浙江日报地方新闻中心记者俞佳友(上)
luyued 发布于 2011-05-06 10:32 浏览 N 次 俞佳友(右)与村民一起钻研高山蔬菜种植。
林云龙摄
俞佳友是个记者,在省城杭州工作的党报记者,新闻生涯已有十余个年头。
眼前的他,黑黑皮肤,憨憨笑容;36岁的年纪,发色已间杂点点白霜。
2009年2月,作为浙江省第五批百名农村工作指导员之一,俞佳友来到浙南深山里的青田县万阜乡。乡里从此有了一名特殊的“记者指导员”,乡亲们多了一个贴心的“记者兄弟”。在山乡群众的期盼中,一年任职到期后,他选择继续留任。
俞佳友是带着村民共奔致富路、为村民办实事谋福祉的农村工作指导员,也是践行“三贴近”、收获大量感人报道的新闻工作者。两者“频率”相通处,正是心系群众、扎根基层。
踏遍山乡,扎根贫困农村,情牵山乡群众
2008年底,浙江日报报业集团公开选派农村工作指导员,工作地是条件艰苦的浙江青田县万阜乡。俞佳友头一个报了名。
2009年2月24日,俞佳友头一次到青田县万阜乡。万阜的贫困,让他很受震动。乡里原先的办公楼是危房,一直租农民房办公,门前就是种稻养鱼的水田,乡里穷得连个小饭馆都没有。同样给他留下深刻印象的,还有乡亲们的淳朴热情。当天,俞佳友就抓紧走访村民,村民们执意留他吃饭。那一天,他吃了三顿晚饭。
俞佳友作为农村工作指导员,兼任乡党委副书记和乡长助理。怎样在最短时间内了解社情民意、开展工作?俞佳友给自己定下目标:全乡8个建制村、90个自然村的2388户、9103名村民,凡是在家的,都要一户不落地上门走访。
万阜乡各村村民散居于72平方公里范围内大大小小的山坡上,走访一遍并非易事,而且白天村民大多下田劳作或外出打工,很难碰上。俞佳友就利用早晚和周末,挨家挨户和村民聊家常、说困难、话期盼。就这样,俞佳友硬是在半年内遍访山乡农户。
在蒲州村,村民们问得最多的,就是“我们能不能和城里人一样喝上自来水”。山里有清泉,但水源地离蒲州村4公里多,要把山泉引进村,最后都是因为一个“钱”字而不了了之。
那些天,俞佳友一面和万阜乡党委书记季焕平、乡长郭海伟想方设法筹资金,并争取到浙江日报报业集团的支持,一面和乡、村干部一道,带领村民在山路上挖沟铺水管,手上磨起了血泡。两个多月后,村民们在家中喝上了清洌的自来水。
担任农村工作指导员后,俞佳友平均每月回杭州不到一次,还常常是因为开会、跑资金“路过”家里。好几次晚上回家女儿已入睡,第二天一早还没和女儿说上话,又赶回乡里。
一年任期已满,可万阜乡的村民们舍不得俞佳友,集体给浙江日报报业集团党委写信,希望俞佳友再留任一年。一面是日思夜想的妻女、在省城的新闻事业,一面是抛不下的万阜乡亲、刚上手的农村工作,俞佳友整夜未眠。他对妻子说,我再在万阜干一年好不好?妻子吴飞梅平静地说:我看得出,你舍不得那边,你去吧。
“呆得住,融得进,有作为”,青田县委书记王通林这样评价俞佳友。现在,俞佳友心中记挂着,还要帮助万阜5个建制村的村民早日用上自来水,让1919名人均年收入不到2500元的村民一同奔小康。
民情入眼,传递一线声音,力解民生难题
在贫困山村,俞佳友看到有的村民“吃粮坡上种、喝水沟里挑”,“靠天吃饭”一年到头手里也没个闲钱;在乡学校,还有一群学生大冷天没袜子、没手套,一枝铅笔要用一个学期。俞佳友不知道多少次地掏出口袋里的几百、上千元钱,塞给他们。
想起他们,俞佳友心里很不是滋味。但是他也知道,仅凭一己之力,哪怕掏光所有工资也解决不了多少问题。俞佳友一直在琢磨浙江日报报业集团社长、省记协主席高海浩的嘱托:“到基层锻炼永远不要忘记记者的责任和使命,要用手中的笔为当地脱贫致富鼓与呼。”
俞佳友运起手中的笔,发挥自己的“能量”,传递来自基层一线的声音,帮助乡亲们办民生实事、解现实疾苦,带领乡亲们共奔脱贫致富路。
俞佳友看准了,平均海拔500多米的万阜乡,没有污染、病虫害少,搞无公害高山蔬菜种植再合适不过。朱香钗是俞佳友最早认识的村民,经不住俞佳友反复劝说,把原来种水稻的2亩田拿出一亩改种高山茄子,当年就比种水稻多卖了3000多元。这一下,附近村民的积极性也上来了。
去年5月连下20多天雨,种植大户刘宝兰眼看地里的茄子、辣椒快要烂根,愁眉苦脸地来找俞佳友。俞佳友马上联系县农业局农技站。后来,在农技专家的现场指导下,原本发病的蔬菜“起死回生”,当地村民挽回损失数十万元。
“青田种菜种出500个万元户”,与万阜高山蔬菜种植有关的新闻,经俞佳友报道,去年先后3次登上浙江日报要闻版。他还写了一篇7000多字的高山蔬菜精品产业化调研文章,被评为省级调研文章二等奖。他和乡干部多方努力,让万阜高山蔬菜“戴上”条形码,顺利走进杭州、温州等地市场和超市。
关注民生民情的脚步没有丝毫懈怠,捕捉新闻的眼睛始终保持激情。下派基层两年间,俞佳友发表各类新闻稿件230多篇。两年多来,俞佳友的报道在社会各界激起强烈反响,动员各方力量为万阜乡及农村学生、村民捐助款物共150余万元。
责任在心,不负记者使命,贴近再贴近
熟悉俞佳友的人知道,从事新闻工作十多年,面对重大新闻事件,他的第一选择总是:“我要去现场。”他常说:“记者的根在基层,岗位在现场,只有深入下去,才能写出打动人心的好新闻。”
1998年,江西九江遭遇特大洪水,俞佳友那时是老家江西省广丰县的县报记者,连着20来天在齐腰深的洪水里转移群众,一次采访时差点被洪水冲走。
2008年2月,杭州突降暴雪。俞佳友一早从城西家中出发,一路步行,一路现场采访,一路帮助推车、疏导,走到报社整整用了6个小时。等赶写完5篇报道,已是凌晨1点,站起身他才发现双脚早已冻得麻木。
四川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俞佳友一再向报社申请,要求派他去条件非常艰苦的广元市。在灾区,俞佳友每天冒着余震的危险,穿行在峭壁间采访交通抢修。他住的帐篷半夜漏雨渗水,整个人都淋透了,后来落下关节炎。离开前,他把身上的4320元,悉数捐给了当地受灾群众。
在俞佳友看来,有了真实才有新闻的生命,而这个真实性,需要记者不断深入、贴近来探寻。
为了掌握第一手信息、摸准新闻事实,俞佳友常常用一些在别人看来费时费力的“笨办法”。2007年,杭州市区发生钱塘江潮水卷人事件。为了搞清失踪确切人数等基本新闻事实,俞佳友两天两夜蹲守现场,逐一找到失踪人员家属核对情况,掌握了大量独家素材。后来,他的这组报道获得当年浙江省新闻奖。
出身贫寒农家的俞佳友,总是抱有一份对基层群众的殷殷之情、对民生疾苦的拳拳之心。几年前,河南来杭人员尹杰的儿子小毛毛在杭州未能入校就读,在父亲的报摊帮着卖报。偶尔路过的俞佳友和孩子攀谈起来,回去后在报上发表了《十岁报童想读书》,帮助孩子落实学校。现在,在老家读高三的小毛毛想考浙江大学,俞佳友和他约定:“只要能考上,学费我负责。”俞佳友曾无私帮助过的骨癌男孩夏明明,虽然最后还是被病魔带走,但他妈妈发来短信:碰到俞记者这样的好人,一辈子忘不了。
“当一名好记者,是我最珍视的理想;当农村工作指导员,是我最宝贵的经历。”俞佳友说,他会继续把记者的职业素养运用到农村工作中,把在基层近距离了解到的民生民情化作今后新闻工作长久关注的命题。
- 06-19· 你猜是真还是假
- 06-19· 中国受危机影响超预期
- 06-19· 自吃河蟹
- 06-19· 祖传秘方治疗脱发====发明
- 06-19· 《中国信息报》头版头条
- 06-19· 中国信息报半月精彩观点
- 06-19· 说话要和谐
- 06-19· 和谐将被和谐
- 06-16· 李嘉诚今年首次增持长实
- 06-14· 模式创新 产业集群提速奔
- 06-14· 80後捱貴租 變「縮水蝸居
- 06-14· 汉字激光照排系统
- 06-14· 美联储不急于升息
- 06-14· [恶搞]万物有时离别有时相
- 06-12· 中国石油(601857)转载:股市
- 06-12· 原创:大港油区首届报告文
- 06-06· 厦门网络元宵晚会
- 06-06· "夏商卡"我最喜爱的网络元
- 06-06· 舞出“妖”一样的女人-
- 06-05· 曾经的惊心动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