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印刷出版 > 报纸 > 2011年3月13日《潍坊晚报》发表《强调学生揽粉丝,这样的“作业”太荒唐》

2011年3月13日《潍坊晚报》发表《强调学生揽粉丝,这样的“作业”太荒唐》

luyued 发布于 2011-05-09 12:13   浏览 N 次  

http://wfwb.wfnews.com.cn/html/2011-03/13/content_213765.htm

前日,深圳大学传播系副主任孙海峰在上网络新闻和网络文化两门课时,给他的学生布置了一道特别的作业,每位学生都去开微博,期末则参照粉丝数和转发量给成绩。(《广州日报》2011年3月12日)< XMLNAMESPACE PREFIX ="O" />

http://gzdaily.dayoo.com/html/2011-03/11/content_1288208.htm

孙海峰强调学生开微博,不失为一种注重教育实践的探索,本意值得褒扬,但实效值得商榷。。

孙海峰之所以给学生出这样一个怪题,或许与他的亲身经历有关。因在微博发布《垄断企业也有五毛党》,并亮出一份中石化《关于举办优秀网络博文评比的通知》,孙海峰的微博也由此带来不少的粉丝。也因此把中石化石油涨价事件推上风口浪尖。,孙海峰的“成功”,不外乎两个因素:一是事件的本身具有传播价值,石油涨价与民众的生活息息相关,自然能引起民众的围观了;二是作者具有较强的捕捉新闻的敏锐感。可以说,两者是缺一不可的。而对于好的新闻素材而言,却是可遇不可求的,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假如在一定的时间段内,没有发生有传播价值的新闻,难道强逼学生去造新闻?

事实上,微博新闻传播也是有一定技巧的,比如主动收听、关注热门话题等。粉丝量和转发量再高,其实并不能体现微博的质量。很多人没有学过新闻传播,其微博不是拥有庞大的粉丝群么?比如宜黄拆迁事件中的钟如九等网络焦点事件,他们的微博能引起围观,实在与他们的传播水平毫不相干了。作为新闻传播人,真实客观是其生命,所报道的新闻有没有价值,让公众自己去评判即可,刻意去引导围观,似乎并不符合新闻传播的游戏规则。

既然粉丝量和转发量不能完全据此对学生微博进行考核,怎样根据内容来评判微博质量的高低,“一个人的裁判”就更难免步入“个人好恶”的怪圈了。更何况一些新闻真伪,需要时间来检验的,这样的考题,答案评判能否准确公正,实在难以说清。

如果要追求粉丝量和转发量的话,孙海峰布置的这道“作业”若上微博,其本身又何愁不吸引眼球?

广告赞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