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印刷出版 > 报纸 > 《吃酒小记》转抄于平顶山日报

《吃酒小记》转抄于平顶山日报

luyued 发布于 2011-05-10 17:30   浏览 N 次  

小时候看见大人一手拿酒瓶,一手拿酒杯,给别人倒酒,被倒者往往在一旁百般推辞,双方连推带搡,状若打架,就会奇怪。见一些人喝酒后痛不欲生的痛苦难受劲儿,更是百思不得其解。现在只身酒场中才知道,之所以有这些不解,实是不了解中国酒文化的缘故。

酒的历史悠久,酒文化也是博大精深。可以说,在中国,酒已不仅仅是酒,而是一种工具、一种礼节、一种语言。送别时要喝酒,“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团圆欢聚时要饮酒,“莫辞盏酒十分劝,只恐风花一片飞”;快乐时要饮酒,“人生得意须尽饮,莫使金樽空对月”;失意时也要饮酒,“借酒浇愁,举杯消愁愁更愁”。

无酒不成席。特别是招待客人时,更是离不开酒。客人远道而来,若不设宴款待,是谓失礼。备下酒宴,若不让客人喝尽兴,更是不可。故但凡主人设宴,必千方百计劝酒,直令客人喝得酩酊大醉,才叫尽兴,才算痛快。主人劝酒不到是主人失礼,客人遇酒不喝是客人失礼,俗话道:感情浅,舔一舔;感情深,一口闷。酒喝到这个份上,酒已不是酒,更多的是感情、豪气、气概、尊严,难怪男人们“宁伤身体,不伤感情”。

酒还是公关的法宝,释放发泄的媒介。三杯酒下肚,头重脚轻,飘飘欲仙,畅所欲言,没人介意,如若孙悟空脱去了紧箍咒,再沉默的人也变得能言善辩,机智幽默。不论亲疏尊卑,都成了朋友、兄弟,彼此拍肩膀、拉近乎、开玩笑,许多平日里棘手的事此时常常轻易化解。酒酣耳热之际,想哭的可以哭,想笑的可以笑,平平时的郁积和压力可以尽情地挥发释放。

既然饮酒就少不了劝酒。劝酒是一门艺术。饮酒往往能生发许多妙语奇思,在尽情展现智慧与幽默的同时,也让在座者轻松快乐,开怀一笑。至于劝酒名目更是繁多,有鱼头酒、鱼尾酒、倒酒、敬酒、罚酒、干杯酒等。总之,万变不离其宗,无非是让客人多喝、喝得尽兴热闹,彭显主人的好客与热情而已。家乡习俗,谁家结婚生子办喜事,都要找邻里街坊陪酒。陪酒之人不但要有一定的身份地位、世事洞明、人情练达、酒量好,更要有高超的劝酒艺术。过去劝酒厉害,有时劝酒几近与逼酒,饮者也常常豪兴勃发,无所节制。如今提供健康饮酒,适度饮酒,花看半开,酒喝微醉,如此虽少了几分热闹,但更能品出酒的至味与神韵。

酒席上的座位可不是乱做的。一般来说,正对房门的位置是主位,必是席间身份地位最高的尊者方可入座,其他人以尊卑长幼依次两边排开,才算合体。若不分次序乱坐,一定被认为不懂事、没礼貌。

人不同,饮酒之法与味便不同。文人雅士饮酒讲究的是情调,或与芝兰之室,或在花前月下,器盏精美,美酒佳肴,饮酒吟诗作赋,琴乐相合,歌舞相伴,更有甚者,以诗词花木佐酒,每有佳句,必酌美酒,情趣极亦。人助酒兴,酒发人情,骚人诗客也往往于大醉淋漓之间,千古佳作喷涌而出。粗野武夫饮酒讲究的是豪情。大块吃肉,大碗喝酒,翻开一部《水浒传》,但觉酒气扑面,酣畅淋漓:李逵一日不饮,口中就会淡出个鸟来;武松打蒋门神、打猛虎,靠的都是酒。山野村夫饮酒则更是讲究滋味。浊酒一杯,粗菜一碟,田间地头,村前屋后,几人欢饮,大呼小叫,称兄道弟,天南海北,不着边际。或是自斟自酌,一碟小菜,一角小酒,优哉游哉。

饮酒贵在适心舒意,自然放松,所以许多人不喜大饭店,更细地摊小店。前些日子与友人在城北乡下农家小店吃饭,小店院落阔大,秋意浓郁如酒,此院中,举杯把盏,挈阔交谈,飘飘然如若脱世矣。特别是城郊一酒家,筑茅庐于桃林深处,待得春日,桃红遍野,粉蒸霞蔚,与花木深处,置上酒宴,花香逼人,酒气清冽,人面桃花相映,间有桃花扑簌簌落于肩头盏前,花佐酒,酒映花,还未饮,已是醉意三分。

我虽不善饮,但也喜居家饭时酌上一小杯红酒,其色紫红如玉,果香扑鼻,品饮之间,酸甜苦辣,百般滋味,杂陈于胸,一时之间,贫寒平淡的生活竟变得多姿多彩,心绪也快活如神仙。吃酒之乐,竟至于此乎。

广告赞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