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印刷出版 > 报纸 > 对用工荒的理性思考(国际商报3.16)

对用工荒的理性思考(国际商报3.16)

luyued 发布于 2011-05-11 03:22   浏览 N 次  

最近媒体频频报道多地出现用工荒、招工难,无论怎么想都感觉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情。
首先,工人不足从一个侧面表明企业肯定有生产任务,在可以预见的时期内有充裕的产品订单,甚至有扩大生产、拓展销售市场的可能,如此具有生机活力的企业应该与萧条不沾边。其次,用工荒、招工难很直接地反映了就业形势的乐观。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就业难与招工难有着天酿之别。任何一个有劳动能力而且肯付出劳动的人,都可以有饭碗、有收入,这对增加国民收入促进社会的稳定和谐,有不言而喻的重大意义。第三,越是用工荒、招工难的地方,越是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比较快或者是具备了发展动能和基础的地方。假如世界各个角落的人都梦寐以求地蜂拥到中国打工“淘宝”,我们国家该是何等强盛?当然这种假如还很不现实,仅仅是假如而已。最后,用工荒、招工难说明了农民工甚至可以说是农民经济政治社会地位的提高,这一点更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因此,有必要另起一行着重谈谈个人看法。
今天的中国是从几千年的封建社会演变而来的,旧社会的普通农民一直处于受治于人的地位,忍受着经济上的剥削和政治上的压迫,即使是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几十年里,农民也在城乡差别、工农差别的体制下承受着“剪刀差”,是不折不扣的弱势群体。就因为与生俱来的农民“标签”,就只能面朝黄土背朝天,只能看着别人领粮票、走马路,只能拥有他人几分之一分量的“选民证”……感谢改革开放,不但使中国的农民得以温饱,更是逐渐走出了单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黄土地生活,踏上了奔小康的旅程。在这条熙熙攘攘的打工路上,农民涌向相对发达地区和城市,在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的同时,也在谋求自己的福利和梦想,从而也创造出农民工这样一支大军、一个名牌。从纯粹的农民到“社直工”、“亦工亦农”,再到现阶段经济建设主战场占据重要阵地的农民工,当年“泥腿子”的经济、政治地位已经今非昔比,再也不用求爷爷告奶奶,而是凭自己的意愿挑地域、选企业、干工种、谋岗位,这是多么大快人心的事情!
勿容置疑,用工荒、招工难多发生在劳动密集型产业。改革开放这些年来,众多当年的国营、集体企业已经脱胎换骨,上世纪70、80年代遍地开花的乡镇企业经过大浪淘沙,以及之后异军突起的民营企业,如今也在高、精、尖领域大显身手,但是,用工荒、招工难也从另一个角度证明企业“转方式、调结构”依然有着巨大的空间。用工荒、招工难是一个信号,也是一个契机,甚至是一种动力。觉悟,决策,发展,前途命运把握在企业自己手中,当然,农民工素质的相应提高,也是历史的需要和必然。

(国际商报3.16配图刊发)



转发

中国网

中国宁波网

大洋网

中国新闻网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中国日报网

搜狐

凤凰网

新民网

中国网络电视台

瓯网

华网社区

世界工厂网

南方网


MSN空间完美搬家到新浪博客!

广告赞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