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改委主任称食品添加剂无害 抽检常态化是关键
luyued 发布于 2011-05-25 04:04 浏览 N 次某些专家称“普通人每天要摄入90多种添加剂”言论,比起添加剂本身带来的问题,真正的症结或许存在于人的心理恐慌。而这种恐慌在于小冬看来,是源于公众对食品安全知识的缺乏,从而造成跟风的社会恐惧感。
于小冬很干脆地为添加剂正名道:“食品添加剂由来已久,出现问题的,大都是操作层面。大家由合法推违法,其实是没有依据的。很多人都不知道添加剂真正是什么,一旦出现食品安全事件了,就觉得是添加剂在作祟。这才是恐慌的根本。”
低成本犯罪祸及添加剂
“不良商家违法违规使用添加剂,才导致酿成惨剧。但这种阶段,是社会发展不可回避的一部分。”于小冬表示,“这种违规造成的恶果,其实就是在犯罪。”
北大经济学出身的于小冬认为,添加剂何以被商家利用,沦为安全事件罪魁,要追溯到经济学范畴。于小冬把这种有食品安全隐患的社会发展阶段称为“不合道德的原始积累阶段”,是发达国家也曾经历过的经济环境。例如最初的海盗抢劫,杀人越货都是为了财富掠夺和资本积累。在现在的工业化环境下,走私、贩毒等等也是为了同样的目的。所以利用违规操作添加剂,也是犯罪。
“只是,这种犯罪成本要低的多,而且通常不被人察觉,获得的利润和原始积累却很大。”于小冬忧心忡忡地说:“添加剂成分复杂但成本低廉,在巨大的经济利益驱使下,商家一旦经受不住道德考验,很容易利用添加剂发生犯罪行为。”
食品安全和我们息息相关,所以这个领域的犯罪危害性最大。但目前因为种种原因,这种低成本犯罪层出不穷,屡禁不止。于小冬认为,原因必须综合考虑,然而监管体制绝对是关键。
监管体制有空白链
“我们国家有8、9个主要部门分管食品安全,国务院领导甚至亲自担任食品安全委员会领导。但我们没有一个专门的机构统管食品安全。”于小冬坦诚道:“有的管食品不管安全,有的管安全不管食品。各主管部门根据自己单方面职责制定了自己的法规,当这些规矩出现相矛盾的地方时,别有用心的商家就有空子钻了。”
我国现行食品安全监管体制采取分段管理模式,涉及到农业、卫生、质检、工商等10多个部门。安全事件一出,各部门因为所属职责不同,很难统一行动,甚至有责任推诿现象。
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最近进行的一项3802人的民意调查报告显示,95.4%的人认为,当前食品安全监管领域中的“被动执法”现象普遍存在。82.1%的人认为应该严惩食品安全监管失职行为。97.4%的人认为监管部门应该对频繁发生的食品安全事故负责,其中89.7%的人认为监管部门应负“主要责任”。
例如,山东潍坊“黑心西瓜”事件中,有当事人说,农业部门认为种子是在流通领域出事的,该工商部管;工商觉得种子和设备都不过关,质检局有责任;食品药品监管部门怀疑给农民种子的技术员没有卫生经验许可,卫生部应该介入;卫生部门坚持种子是源头,应该由农业部来处理。
“所以,我们现在的管理系统是,有专管,无统管。又都管,又不全管。衔接空档无人管。”于小冬总结。
严法运动是否能治病
国务院副总理、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主任李克强日前在省部级食品安全监管研讨会上说:“要加大食品安全重点整治力度,重典治乱必须重拳出击。”李克强在之前在有关食品安全的会议上也表示要“切实改变违法成本低”的问题。
严法、重典治病绝对是正确的。然而我们现阶段虽然有数十部相关食品安全的法律法规,却多滞后,不能涵盖整条食品链。譬如现行检测标准的修改周期有多项已经超过10年!而国外一般是3到5年。
至于处罚力度,有时也会雷声大雨点小,社会关注度集中时会严打,关注度不高时执法有弹性。据报道,“毒奶粉”的赔偿现在仍有家庭没有拿到判决上的赔偿金额。往往是新的热点出来后,旧的还没解决,但人们已经不再关注。
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的民意报告还显示:89.5%的人支持将食品安全与相关官员的升迁挂钩,实行重大食品安全事故“一票否决制”;76.0%的人希望能明晰监管机构的权责划分,避免相互推诿。
虽然北京、上海、浙江、广东等地将食品安全工作纳入领导干部政绩考核,推行食品安全整治区(县)长负责制。“严法运动”能持续多久,如何把具体措施落到真正的实处。这才是民众关心的问题。
检测机构应为“第三方”
“出了问题,谁说了算?检测结果说了算。但现在我们的检测机构并不完善,存在很多弊病。”于小冬说。
因为监管部门的“多头制”,导致很多的“不一致”。譬如对于添加剂违规操的企业,老百姓可以提出索要检测报告作为维护自己合法权益的有力证据。但是,检测机构在我国基本都从属于政府,处于政府垄断状态。“多头制”一旦“不一致”,检测部门便无法做到客观和中立,给出的报告也易受不确定因素影响。
在我国倒是有几家外资检测机构,但因为其权利太小,普通老百姓也很少注意到,不可能做到权威。
于小冬认为:“应该打破垄断,检测机构作为脱离政府机构的第三方出现,才能保证做到客观、中立和公正。”
常态抽检全民监督是关键
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民意报告的最后一项显示:71.5%的人认为,食品安全监管执法应重在平时,不能总是突击。
一位在西城区缸瓦市附近长期从事零售类食品加工销售的企业主曾经对记者“面授玄机”——“掌握上边的规律很重要。”这位企业主说,一般食品加工企业从开始囤货到颁发生产许证,往往只例行检查一两次,“只要按上面标准第一次送检产品合格,从此万事大吉。”企业主告诉记者,如果熬过第一年,等到第二年开始,生产许可证的年审就是自己送到相关部门交费。问到他怕不怕上面“突击检查”时,他很干脆地一挥手:“谁懒得管你!”
“抽检必须常态化,不能等着送上门。”于小冬认为,现在我国科学的抽检体系还没有健全,“批前审”还是主要的抽检方式。这样导致的后果必然是前紧后松,某些无良商家“摸着规律”乘虚而入,违规操作自然易造成食品安全隐患。
“加强批后检测,把抽检变成例行化、常态化,公开检测信息,同时一定要鼓励全民监督举报,这样才能从一开始遏止恶性事件隐患。”于小冬这样建议。
- 06-19· 你猜是真还是假
- 06-19· 中国受危机影响超预期
- 06-19· 自吃河蟹
- 06-19· 祖传秘方治疗脱发====发明
- 06-19· 《中国信息报》头版头条
- 06-19· 中国信息报半月精彩观点
- 06-19· 说话要和谐
- 06-19· 和谐将被和谐
- 06-16· 李嘉诚今年首次增持长实
- 06-14· 模式创新 产业集群提速奔
- 06-14· 80後捱貴租 變「縮水蝸居
- 06-14· 汉字激光照排系统
- 06-14· 美联储不急于升息
- 06-14· [恶搞]万物有时离别有时相
- 06-12· 中国石油(601857)转载:股市
- 06-12· 原创:大港油区首届报告文
- 06-06· 厦门网络元宵晚会
- 06-06· "夏商卡"我最喜爱的网络元
- 06-06· 舞出“妖”一样的女人-
- 06-05· 曾经的惊心动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