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印刷出版 > 报纸 > 2011.01.06沧州日报 健康周刊 休闲时尚版

2011.01.06沧州日报 健康周刊 休闲时尚版

luyued 发布于 2011-02-14 09:32   浏览 N 次  

【品茶论道】

爱茶者说
◆龙 轩

南湖青峰近,狮城古翠幽,飘然相聚一处,唤醒人间秀。古韵袭来不觉,碧色携香而晤,天地合气收。山泉润秋风,把盏可无忧。龙井茶、沧浪水、纤玉手,凌波仙子舒袖,凤凰三点头。此艺瑶池仅有,何时移步沧州?且看杯中柳,翻飞散清香,小啜已蛮口。

——爱新觉罗·启丹《水调歌头·咏沧州》

沧州,我们美丽的家园。这里有最美的风景水土,也有最美的人文底蕴,更有淳朴的慷慨民风。铁狮雄风永镇八荒,使人倾倒;诗经文化漂洋过海,让人流连。故而有“文有(沧州)太极安天下,武有(沧州)八极镇乾坤”之盛誉。父老乡亲,请和我一起从品茶开始,翻开古城沧州历史尘封,一同走进心灵深处的净土——

沧州建制,始于北魏熙平二年(公元517年)。据《魏书·地形志》记载:“沧州,熙平二年,分瀛冀二州置,治饶安城。”大概是取沧海为名,而置沧州。我们的沧州古城正是合瀛冀二州之地,融沧浪之水(即黄河之九河下梢)与渤海之水而成的镇遏海曲的州城。当年的沧州城,是燕南赵北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重镇,也是以北方少数民族为主的多民族集聚地,在那时就已经有了饮茶的风俗。北方的少数民族本来尚饮奶酪,后经南方的茶商贩茶而来,渐渐地兴起了饮茶之风。有记载说,一位名叫王肃的人给北魏孝文帝献上茶礼时,曾呼茶为“酪之奴”,盖取其能去脂之故。于是饮用奶茶之风渐布沧州。等到了大唐统一天下,茶风更加盛行。在《旧唐书·李珏传》上载曰:“茶为食物,无异米盐,于人所资,远近同俗。”可知那时就已基本形成了“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的民风。而沧州人民的饮茶种类也从奶茶扩展到了众多种类的茶品。

渐次历经宋、元、明、清、民国至今,饮茶之风在沧州已是根深蒂固。不论是穆斯林同胞,还是汉、蒙、满、苗等族的兄弟姐妹们,都有着很自然的饮茶习惯。因为饮茶之风是古代士大夫生活中的闲情雅致,也是普通百姓的日常必需,所以饮茶不分贵贱、不分老幼,而是各取所需、各尽其用、各得其所。而且茶有药性,《本草纲目》上说:“茶治风热、昏聩、多睡不醒。”唐代茶圣陆羽在《茶经》上写道:“若热渴、凝闷、脑疼、目涩、四支烦、百节不舒,聊四五啜,与醍醐甘露抗衡也。”于是,茶能保健养生去郁提神,成为人们的常识。人们在品茶时,从身体到精神,都会有与其相应的涵养变化和不同体味。唐卢仝《七碗歌》就说道,饮至七碗,“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蓬莱山,在何处?玉川子乘此清风欲归去”。所以,品茶是可以怡情悦性的。而且在现存最早的茶歌中,我们也能觅到沧州的影子。晋代孙楚做歌云:“茱萸出芳树颠,鲤鱼出洛水泉,白盐出河东,美豉出鲁渊。姜桂茶出巴蜀,椒橘木兰出高山。蓼苏出沟渠,精稗出中田。”歌中所咏之河东与鲁渊,恰恰就是我们古代沧州的地域所在。所以说品饮茶叶,就是品饮历史,就是品味人生。愿一袭茶风,能带给您清新自如的雅致和玉树临风的闲情。

【恣情山水】

柔情漂流在资江

◆木头鱼

资江,桂林境内一条原生态河流,其自然风光可圈可点,那种原生态的美景,堪与漓江比上下,某种程度上甚至胜过漓江。

也许来的不是时候,四月的资江,水源匮乏,水面肤浅,个别地方贴河床而过,露出石块。河道弯弯,随意任性,穿插在群山怀抱里,犁开一道深深的伤痕。

特别羡慕并渴望漂流,多少次梦里披挂上皮筏,勇敢地扎入长江或黄河,在汹涌澎湃的激流中,上窜下跳,飘泊沉浮,与浪涛险势为舞,一旦摔入水中,立即沦陷梦醒时分,遗憾与惊悸做伴,漂流真不是说着玩的事。

去年秋季,在承德坝上圆了一次漂流梦,轻舟飘曳在溪流中,找不到一丝惊险与刺激,漂出“夜渡无人舟自横”的味道。想起那次冒昧无聊的漂流,禁不住冷笑发羞,联想到星级饭店邪乎荒唐的菜名,似乎并不离奇出格,毕竟有水流为依托,顺势而下,于是又多出几丝理解和自慰。

刻意翻阅了宣传册子,资江漂流的场景画面清晰逼真,船歪人倾,水花飞溅,达到了船人翻转埋淹水下的临界点,眼神入境,仿佛近镜头的持桨人就是我,耀武扬威的劲头,与梦中的漂流接轨合拍。马上要一展身手,无论如何,应彰显出沉稳大气执著勇敢的男子汉形象。默默地怀想,疯狂地设计,暗暗地使劲,在娱乐玩耍状态里洗礼与历练。

事与愿违的场面,几乎涵盖了各个领域。我这里提前勾画得津津有味,天花乱坠,逼真乱假,然而现实无情,边冷讽热嘲,边当头一棒。面对水位落到最低格的资江码头,我目瞪口呆,怅然若失,或选址有误,或季节错落,一心漂流,无奈缺欠奔腾直下的激流,拿什么漂流,又要走一回过场。

没见橡皮筏,几排木制机动船排列在水面,进一步印证了与漂流绝缘的感觉。这些木船特别通俗平常,船尾上发动机不是原装的,枯水期大有用场,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幸亏船篷半封闭,四下透风见光,否则闷在船舱中,压抑笼罩,烦躁环绕,哪有心情观景摄物,又回游漓江的状态。那时坐舱览胜,隔着一道厚厚的玻璃,迷迷茫茫,风光不在,对漓江产生了深刻的歧义。

大概受同一地貌性质的影响,综合观察并评价,资江与漓江同宗同族,辈份平行,大同小异,只不过资江更加原始野性,江水透明见底,植被任性蔓延。沿江边贴水面,丛树杂生,壁石奇形怪状,任游客展开遐想的翅膀,自作定义与主张。许多处都有人文命名,当时醒目,过后遗忘。坐在船上漂在江中,近看浮光掠影,满目豪爽,如过仙境。远眺江景,蜿蜒起伏,层峦叠翠,清灵秀气,犹如古代仕女,纤弱骨感。

本是漂流,却被类似漓江盖过漓江的风光景致覆盖,一时淡忘了此行的主题。回过味来,找不到漂流的感觉,间或遇到水流湍急的硬转弯处,落差突显,冲力加大,船体倾斜,水花飘逸拂面,我们故意迎合少有的刺激虚张声势,毫无顾忌地嚷几嗓子。多数时候木船轻悠舒畅,平缓浮进,若没有机器推动,又是一幅意境悠悠的唐诗宋词,严重缺乏飞流直下的气势,与急险惊骇毫不沾边,封杀了漂流的概念。

漂流未成,我们并没有抱怨,毕竟潇洒温柔地漂了一回,只不过漂的幅度动作有点小,好处是降低了意外风险,平安到头才是福。前日游漓江,游艇成群结队,几乎首尾相连,闷在舱中,快速挺进,失去了休闲和从容,走马观花,印象模糊,记忆肤浅,兴趣衰退,慨叹漓江远离传说和预期。

资江漂流,弥补了游漓江的空白。资江也让我看到,保持原貌比过度开发更有韵味。

【名吃雅品】

美味傻子鱼
◆阿 智

“德儿逛”是一种海鱼名,据说有点儿傻。捉此鱼的时候,只要一手提香油,一手提鱼篓,将手指放到香油桶里一蘸,然后往水里一放,那“德儿逛”就会顶着流上来咬手指头,提起来,往鱼篓里一扔,然后如法炮制即可。由于它到处乱窜,更兼有嘴大、傻吃到肚子歪歪着的特点,故也有人称其为“游逛”、“傻子鱼”、“大嘴猴儿”等等。从名字的多寡来看,人们虽未必欣赏它,甚至有些调侃,但是肯定注意了它,否则,谁有耐心给它取这么多乱七八糟的名字呢。

儿子小的时候,遵照媳妇的教导,为了他的大脑健康发育,为了不让他在家里胡闹乱耍而耽误重要的家务,我经常在周六或者周日的早晨骑着车子,跑上十几里路,带着他去十三化建的海鲜市场买鱼吃。在那里,我发现了这种经常把肚子吃歪的鱼。当时或者是买小梭鱼、或者买小带鱼崽子、或者买桐罗,反正只要是鲜活的就行,一买一大堆,弄回来放冰箱里吃上一个礼拜,而“傻子鱼”则是其中经常买到的一种。由此也算是丰富了儿子的视野,增长了见闻。时值上小学,在上自然课时,老师让大家提一些自己知道的鱼的名字,他将“德儿逛”、“桐罗”什么的说了出来,把年轻的女教师唬得一愣一愣的,然后跳着脚与全班同学一起大笑不止,开心得不行。

当时,我那唯美主义媳妇,对于这种鱼非常地不感冒。她认为,此鱼太傻,也太丑,样子实在难看。但是,经过几次实践证明,此鱼味道确实不错,故而,她也开始舍其表而求其里,开始润物无声地配合我们的兴趣,与我们共同努力,做“德儿逛”的好饭。我们吃“德儿逛”无非就是像做泥鳅、红烧鱼一般,葱姜蒜花椒大料,猪油炝锅,美极了妙极了,吃得通身是汗,再弄二两小酒,更是美不堪言。

及至后来,有机会到饭店里,听人点菜,常说起“炖德儿逛”、“德儿逛豆腐汤”,最残忍的还有什么“烤德儿逛”等等,然后,看着他们大快朵颐的样子,真有惺惺相惜之感,大家来自四面八方,怎么口味就这么一样呢?怎么大家都喜欢吃这种傻乎乎的东西,并且喜欢变着法儿地吃呢?想一想,这“德儿逛”也太冤了,长得让人诟病,样子让人笑骂,可谁料想,它的味道却是鲜美得谁都想尝一口,并且是吃了这顿想下顿,喝了一碗想两碗,这是哪辈子许的呢?小道消息说“德儿逛”是什么男人的加油站,女人的美容院,但是,“德儿逛”除了给自身之外的人或事,当然了,主要是人,带来那么多的好处外,剩下的只有对自己的嘲笑与讽刺了!你看这事闹的,要不大家都不愿意做傻子而愿意和傻子打交道呢。

所以,生活告诉我们,不,是生活的一部分的配角“德儿逛”告诉我们,美味原来有时也是需要很大的付出与牺牲哟。

【律动健身】

“天人合一”习太极
◆马俊敏

在武术界,“天人合一”是历代拳家在继承了哲学、医学、养生思想的基础上,结合武术的特点,形成的“顺乎自然”的养练思想。

“天人合一”观指导着拳家创拳、练技等方面的实践,进而形成了以拳练身、以技强体的体用思想。基于此认识,拳家们认为“人身一小天地,天地一大人身”,习拳者的一切活动,都要适应天、地自然的变化,顺应四时运转。

习拳要与四时相配,顺乎春、夏、秋、冬四季发展的自然规律,以人体生理变化适应天时变化为基本原则。春回大地,万物复苏,行拳注意内气、内劲的焕发,走势宜悠,发劲宜柔,使筋骨渐渐舒展。夏日阳光充足,生机勃勃,一片盎然,适宜发力。秋天植物由旺盛走向衰弱,且日照时间越来越短,此时练拳要少发暴力,劲力内敛。冬季气候转寒,夜长昼短,练拳应深藏劲力,不可急发暴力,不然易伤筋动骨。

行拳之地,宜幽静无杂声杂色。若尘幕中大非其道,盖一有杂色瞩于耳目,神必乱,气必散,神乱气散,功无长进。

多年的练拳体会,越来越觉得练太极拳其实是一种跟大自然的交流,顺应天时、讲究地利,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把所有的东西都化为一种灵感。不要顾及外界怎么看,从心里要有一种感知,一花、一草、一木、一石,都可以有所感悟,甚至对任何东西都能打出感情来,方可强身健体。

【美丽相约】

浓妆淡抹总相宜
◆琳华

古人常说,仕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这里的容,指的就是化妆、美容。

曹植在《洛神赋》中有:芳泽不加,铅华不御。这里的铅华,即铅粉,是古代妇女搽在脸上用于增白的一种粉。这种搽粉的习惯至少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据墨子记载,粉在大禹时期就被发现了。《博物志》记:纣烧铅作粉。也就是说,商纣王时代,古人就已开始烧铅作粉,用于妇女美容化妆了。而当时的粉,大概还不易得,只限于宫室,所以《古今实采》记:妇人傅粉,始于秦时。大概此时,随着秦国力的增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粉已开始大量生产,老百姓也用得起了。搽粉的最大好处,不仅在于可以增白,而且可以发出淡淡的幽香,还可以掩饰脸上类似粉刺、小麻子等疵敝。

古人的化妆像我们现代化妆,有浓妆淡妆之分,如《杨妃传》记:虢国夫人不施妆粉,自有容貌。白乐天诗:“虢国夫人承主恩,平明上马入宫门,却嫌脂粉污颜色,淡扫峨眉朝至尊。”所以有“浓妆淡抹总相宜”之说,不过,在秦汉唐宋之时,尤其是唐时,则主要以浓妆为主。所以,杨贵妃初入宫时,就有了“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的诗句。


MSN空间完美搬家到新浪博客!

广告赞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