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印刷出版 > 报纸 > 《安庆晚报》--北正街

《安庆晚报》--北正街

luyued 发布于 2011-02-14 23:00   浏览 N 次  



(木子蓝摄)

清代末、民国初期,北正街在老城安庆中算是一条较为繁华的街,它南起孝肃路西段,北止集贤门,出了城门便是吊桥和护城河。许是打北城进出的人,都要经过这条狭窄的短街,清晨的街上也是人头攒动,叫卖声此起彼伏。

北正街集聚数家店铺和作坊,“老字号”店铺有三五家,其中最为出名的要数天源酱园和信记人和泰国药店。这两家“老字号”经营理念各有特色:天源酱园老板夏育之,原本是打豆腐出身,在北正街开了一家水豆腐店,靠的是一瓢瓢水豆腐起家,后经营酱园,终成为老城安庆酱园业五巨头之一;信记人和泰国药店是老人和泰国药店的第二分店,它之所以在老城安庆的药材生意能做大做强,靠的是诚信“二字”,所选药材须是指定产地,真材实料。老人和泰国药店鼎盛时期分别在国货街和北正街开了两家分店。

彼时的北正街,还有一处不可忽略的建筑物———福音堂。福音堂是安庆最早的基督教堂,建于同治八年(1869),鼎盛时有五幢楼房,六栋平房,进出教堂的教徒达80余人。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北正街最明显的变化,是柏油马路取代麻石条铺就的路。但整个一条依然街灰不溜秋,破烂不堪,街的两旁多半居住人家,间或夹杂数家店铺和空地,街的两旁有数条小巷。街南端的拐角头有一家剃头店,一条街人都在这剃头、刮面。往下是一家炒坊,五香花生米特有名气。过了一家饮食店后,便是这条街最大商店,人称“红三”(国营安庆烟酒公司红旗路第三门市部)。“红三”是专供老红军、老干部的高档烟酒商店。烟是飞马、佛子岭和大前门牌子,酒是古井、茅台,一瓶古井五六块,茅台也不过十块左右。我们班有一个高干出身的同学,姓罗,总是在同学面前炫耀自己:“昨天我又去‘红三’了。”我们班同学干脆叫他“罗红三”。“红三”的下对面是龙神寺菜市场,也算安庆当时屈指可数的菜市场之一。菜市场的正对面是天源豆腐店、肉铺、粮站和一家小烟酒店。往下挪几步,便是一家不打眼的秤店。秤店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老板肥头胖脑,说话嗓门大,一张嘴露出两颗金牙。平时只看到他坐在小板凳上,一上一下刨着紫色的秤杆。有一个收货商,出高价请他做假秤,被他臭骂一顿:“老子不开店也不做假秤,你给老子滚!”骂得一条街人都能听见。

靠近城门口的东边,有一口井,是女人天下。井口很大,可容三五人同时取水,井台也大,十余人可一起洗菜、洗刷衣物。井旁除了哗哗水声,就是欢声、笑声、歌声。笔者曾在此目睹一次“洗井”全程,这是一个盛夏天,一根竹篙插进井中,一人抱着竹篙,两脚踩井檐缺口,慢慢往下滑行,到井底下,将井底泥土、污垢、杂物、菜梗和石头,放进打水桶里,井上人再把桶拉上去,而后,井下人顺着竹篙爬上来。

1970年代末,北正街的街头巷尾的路灯下,多了七八副馄饨担子,摊主是来自怀宁农村的农民。那时北正街的夜晚并没有什么大排档之类,街头巷尾的星星点点馄饨担上的马灯,照亮了北正街夜宵市场,这或许是北正街最早的夜宵市场。随之,居住大街两旁有三两人家开始“破门开店”,开起小吃店,北正街的大排档登场了。

上世纪末,一场大开发给北正街带来契机,一度萧条、沉寂的北正街也渐渐繁华、热闹起来。北正街“好吃一条街”初具规模,最早以重庆火锅为主,风靡一条街。高峰时,小火锅店则不计其数。几经竞争,也不过三两年时光,北正街的火锅也不再风光,多家火锅店“改头换面”。

如今,北正街的小吃一条街以龙虾、烧烤、土菜为主,兼容其他。以龙虾为龙头的特色小吃,带动数十家龙虾小店,与烧烤、油炸摊点相呼应,形成北正街一道烧烤小吃风景线。此外,一些其它地方特色小吃,也让本地的居民和外地客人流连忘返。可以说,夜晚的北正街也越发精神。

2010-12-24《安庆晚报》(月光城)

http://aqdzb.aqnews.com.cn/aqwb/html/2010-12/24/content_159467.htm


MSN空间完美搬家到新浪博客!

广告赞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