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印刷出版 > 报纸 > 转载:《金华日报》

转载:《金华日报》

luyued 发布于 2011-02-18 22:26   浏览 N 次  
“双典”批判直指厚黑学

叶 骏

《水浒传》、《三国演义》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两部经典,其对中国人的影响可谓深入人心。“双典”既是语言文字载体的小说艺术,又同读者的崇拜、批评的追捧、其他媒体的利用一起,构成一种文化现象。

刘再复的《双典批判》,以一人之力与这种文化现象抗衡,大有“虽千万人吾往矣”的气概。他提出的基本论点是具有震撼性的,对“三国迷”和“水浒迷”无异于当头棒喝:500年来,危害中国世道人心最大最广泛的文学作品,就是这两部经典。可怕的是,不仅过去,而且现在仍然在影响和破坏中国的人心,并化作中国人的潜意识,现在到处是“三国中人”和“水浒中人”,即到处是具有三国文化心理和水浒文化心理的人。可以说,这两部小说,正是中国人的地狱之门。

刘再复虽然批判“双典”,但并不否认“双典”的艺术价值。而正因为它们的艺术性,才要将被伪装包裹起来的有问题的文化价值发掘出来,郑重地指出来。用他的话说,这两部小说的最大问题是,“一部是暴力崇拜;一部是权术崇拜”。

刘再复是以文化批判的眼光看待这两部小说的,他把水浒和三国的文化现象放在漫长历史演变中观察,提出了“伪形文化”的问题,认为中国文化的“伪形化”不是由于外部文化力量的融入渗透,而是由于“民族内部的沧桑苦难,尤其是战争的苦难和政治的变动”原因。权谋术数,有人群存在的地方就有它的市场,本无足怪,但是由于有了三国,它获得了生动而通俗的表达方式,耳濡目染,于是造就了传人无数。同样揭竿谋反,有国家神器便有它的存在。但是由于有了水浒,一纸风行,深入人心,鼓舞了多少“仁人志士”勇者效法,“该出手时便出手,风风火火闯九州”。三国和水浒传递的拙劣文化价值及其老少皆宜的魅力使得“双典”成了国人“厚黑之学”的最为通俗而引人入胜的教科书。

《双典批判》提出一个很有价值的假设:“如果五四新文化运动不是把孔夫子作为主要打击对象,而是把《水浒传》和《三国演义》作为主要批判对象就好了。”其实,鲁迅是明确意识到了水浒和三国与国民性的深刻联系,有话作证:“中国确也还盛行着《三国演义》和《水浒传》,但这是为了社会还有三国气与水浒气的缘故。”可惜的是,鲁迅就此打住话头,没有把话挑明,“三国气”其实就是权术气、厚黑气;“水浒气”其实就是流氓气、痞子气。

王小峰在以著名博客“不许联想”博主和《三联文化周刊》主笔的身份大红于互联网、成为几百万网民的意见领袖之前,是一个专业的乐评人。至今他博客上的“音乐时间”板块仍受到广大文艺青年的推崇,具有极高的权威性。王小峰自有的幽默而发人深省的笔法,与同类书偏学院派、学者派的写作风格不同,有非常强的草根性和亲民性。其新书《答案从未在风中飘过》精选了王小峰自2000年至今的优秀音乐评论,大致分两部分:一部分是对于流行音乐全大牌歌星(迈克尔·杰克逊、鲍勃·迪伦等)的解读,另一部分则关注音乐潮流表象下的文化潜流(从嬉皮士文化的起源、MTV频道的诞生一直说到音乐数字化的实现进程,无所不包),观点深刻,使人可以在短时间内对于流行音乐的历史、传媒文化和技术革新有一个全景式的了解。

法律出版社出版的《大观》是一本连续出版物。它由《大国》脱胎而来,每季一刊。由“大国”改“大观”,主办方认为,今天的“大国”,实质内容已被模糊得不成样子,缺少理性认知,只剩尖利的喧嚣了。“大观”中的“大”字,表明它关注问题的尺寸。“观”字,代表“我们的”姿态,不是观望,更不是观摩,是观察,观照。

选自: 《金华日报》
广告赞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