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印刷出版 > 报纸 > 重庆晨报案例点评:女孩或想逃避遗忘那份痛苦

重庆晨报案例点评:女孩或想逃避遗忘那份痛苦

luyued 发布于 2011-05-02 08:55   浏览 N 次  

我认识的一个女娃儿

可能是你们要找的人

重庆晨报讯 儿子见义勇为牺牲5年多,深居巫山大山深处的烈士父母,一直苦苦等待被搭救女孩的一句关切问候(详见本报昨日报道)。昨天中午,自称与当事女孩任×颖相熟的王先生,主动联系重庆晨报记者说,他认识的一个女孩,可能就是刘国成夫妇要寻找的当事人。

“你们要找的女娃儿是不是任×颖?”王先生最初用“67”开头的座机联系上记者,开门见山就问。当姓名对上号后,他又开始问重庆晨报记者,“现在是不是28岁左右,是江北人?”记者一一作答后,王先生在电话那头沉寂了一会儿:“我一个熟人的女儿,可能就是你们要找的人!”

记者欲探寻进一步情况,王先生则显得比较谨慎,他向记者索取了刘君洪父亲的电话。

“没想到马上就有了消息!”随后,记者联系上刘国成时,老刘说,王先生来电话,核对了情况。“姓名、年龄、籍贯都对得上号,身材也差不多,只是王老师所说的这个人身材蛮瘦,我当初见到的这个任×颖身材比较匀称!”

据了解,王先生邀请老刘,到主城来当面认人。刘国成颇有顾虑,他暂时拒绝来认人的邀请。

随后,记者再与王先生通电话。王说,他也想把这事弄清楚,他是看到晨报关于刘国成寻找被搭救女孩的报道后,立即联想到这个熟人,女孩现在28岁左右,未婚,目前在重庆工作。但他从未听这家人提起,5年多前曾遭遇过的那起血案。

王先生说,他现在也很尴尬,不知该如何向任家核实这事,怕引起对方反感撕破脸。

记者提出直接与任小姐沟通核实,但王先生以不知道电话为由拒绝了,他表示晚上会与任家联系。

儿子牺牲快6年了,父亲6年没等来当事女孩问候

后续>

心理专家分析

女孩或想逃避遗忘那份痛苦

重庆例文教育咨询有限公司张砾文分析了任×颖的心理活动。她认为,当时23岁的小颖,亲眼目睹同事为了抢回她的皮包而遇刺身亡,对她来说是难以接受的精神刺激,也就是心理学所称的急性应激。这会让人出现短暂的心理异常,一段时间会有所缓解。

从受害者父母的角度来看,他们觉得儿子牺牲生命去帮助小颖抢回皮包,理应得到相应的感激或感恩。

但由于自责敏感程度的不同,以及小颖没得到及时的心理疏导,进而表现为逃避和遗忘,不愿重复当年的精神刺激和痛苦。小颖甚至觉得遇害者反而给她带来了精神痛苦,自感压力重重,陷入内疚与痛苦中,因此选择遗忘和逃避,来忘记当时的恐惧。

本组文/重庆晨报记者 常宇

广告赞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