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印刷出版 > 报纸 > 中国新闻周刊:熊猫债券的“鲇鱼”效应(2)

中国新闻周刊:熊猫债券的“鲇鱼”效应(2)

luyued 发布于 2010-12-27 11:54   浏览 N 次  

★ 本刊记者/陈晓

外资机构在中国的第一票本币债券的发行进行得很漂亮。

2005年10月13日,亚洲开发银行(亚行)在中国第一批发行本币债券——熊猫债券,“当天就完成所有认购。”亚行的高级金融学家张雪春对本刊记者说。她是亚行此次债券发行的负责人之一。虽然亚行的发行计划为10亿元,但在3.345%的认购点上,各金融机构的认购额已经达到14亿。

而此前两天,国际金融公司(IFC)已经有了一轮熊猫债券的成功首发。这家世界银行(World Bank)旗下负责推动私有企业发展的机构,此次发行了价值人民币11.3亿元 (1.396亿美元)的10年期熊猫债券,债券的收益率为3.4%。

中国人民银行对熊猫债券的发行评价是:“中国债券市场对外开放的重要举措和有益尝试。”虽然发行的规模令熊猫债券对市场开放的推动来说更具象征意义,但债市的一些新规则有望在这些尝试中建立起来。

新规渐立

从2000年IFC总裁向时任国家财政部部长的项怀诚写信开始,外资金融机构开始了在中国发行本币债券的努力。近5年的谈判中,中国政府做出的技术让步,让业界窥见了金融自由化的一道曙光。

2004年亚行首次尝试在马来西亚和泰国发行本币债券时,两个国家的很多金融法规都是空白,“我们促进了这方面法律法规的建立。”张雪春说。在和中国政府谈判的4年中,亚行和国际金融公司也有这方面的收获。

比如,两家公司在财务核算上都采用美国会计准则。但中国政府2005年2月颁布的《国际开发机构人民币债券发行管理暂行办法》中要求财务记录按照中国会计标准。这让两家国际机构“非常为难”。以亚行为例,有60多家成员国,并在40多个国家提供借款;如果要把所有会计报表按中国会计标准转化,需要3个月以上的时间和三四十万美元的调整费用。

“会计问题本来属于技术范畴,但被写进了《暂行管理办法》,就成了一个政策问题。”张雪春说。IFC也面临同样的困境。两家公司通过跟财政部和其他四部委的多方沟通,最后获准继续使用美国会计准则。

关于文书记录方面的与国际接轨的改进还有很多。据亚行资金局助理司库胡安·利曼迪布拉特(Juan Limandibrata)介绍,熊猫债券的募集说明书与亚行在欧盟、日本和美国发行债券时披露的内容和文本相近,可以为国内的市场参与者提供高质量和透明的披露文件样本。在交易管理方面,亚行将通过簿记程序和建档人来保证达到市场平衡价格以及所有投资者的同一价格。这些交易文件的国际化记录,为此后更多外资机构进入中国市场铺平道路。

广告赞助商